北京的票友特别多,他们隔三差五地聚在一起吊吊嗓子,唱上两段,时间长了,也就有了相对固定的群体--票房。在北京首届“绿色国际港杯”京剧票房大赛的名单上,我看到了近40个票房的名字,几天的接触下来,我也认识其中几个颇具特色的票房。
大学生玩票,“贵”在创新
信箱中玩票的大都是退了休的老人,而此次大赛中一个由大学生票友组成的票房--海内外票友联谊社,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票房,整个票房的五六十号人都是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中国政法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学生。票房负责人王鑫回忆起去年票房成立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京剧还是很有兴趣的。在每所高校都有许多戏迷或是准戏迷,以前,学生都是跟着爱好京剧的教职工一起,充其量也就是凑个份子,而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学生票房。”
学生玩票没有那么多的经费,甚至到现在,他们还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场所,这个星期在北师大,下星期要移师北大了,但这样也不能阻挡他们玩票的热情。每次都能吸引一大帮学生来观看,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他们自己从宿舍里给拉来捧场的。这些学生在票房活动的时候唱,活动完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在唱,周围的同学们成天听着,嘴里喊着烦,可一不留神自己还能溜出两句。
票房的同学凑在一起,除了交流唱、念、坐、打外,还会从美学的角度,从理论的高度探讨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恐怕也是大学生们玩票所特有的东西吧。学生玩票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擅于创新。在排练段子时,他们会别出心裁地给老段子加些和校园生活相关的新词进去,听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专业包装,玩出专业水平
说起票房,人们总会和业余联系在一起。但是,如今票房的专业化程度,让人颇为吃惊。就拿东城区文化馆京剧名家友房俱乐部来说,他们标准的戏服,漂亮的扮相、庞大的阵容都颇有大家风范,一出场就博得满堂彩。难怪他们的最后得分也是几天来参赛票房中最高的。
东城区文化馆票房已经成立将近10年,现在有80多个票友。由于有了区文化馆的支持,他们有了500多个座位的多功能剧场作固定的活动场地,每月举办三次彩唱、一次清唱。9年来共彩场了340余场,清唱近200场。为了提高票友的水平,俱乐部还聘请了戏曲专家,如刘增复、朱家溍等老前辈讲课,请著名艺术家和专业演员来做示范演出和排练指导。到目前为止,他们演出大小剧目一百五十余出,举办了各种京剧专业知识讲座。俱乐部的票友们还经常在票友大赛上获奖。此外,他们还举办了京剧历史资料展、脸谱展、宣统年间老戏单等等京剧文化展。
比赛的当天,东城区文化馆票房的票友们都显得非常兴奋,“我们表现出这种水平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玩儿也要玩儿出专业水平嘛!”
个体掏腰包,“为民找乐”
玩票的票友多是对京剧比较痴迷的,但像裴俊义这样的还真是不多见,十年来,他自己掏腰包先后为票房投入了十多万元。
裴俊义的全家都是个体户,改革开放以来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有了一些积蓄,用裴俊义自己的话说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想搞些公益事业。于是在1993年,裴俊义劝驾出资两万元建立起了一个东暖夏凉的免费茶社--夕阳红活动站。后来在朋友和热心戏迷票友的支持下引来了京剧,附近的老人也就有了遮风挡雨、“找乐”的好地方。
以前这里的票房每周活动两三次,现在已经发展到每周五次。但即使这样,票友们还是觉得时间不够,每天晚上都有很多戏迷和票友来这里唱戏和听戏,一些慕名而来的票友甚至是从公主坟和颐和园赶到东三环这里来。以前到夕阳红活动站参加活动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现在经常来这里的票友,小的只有几岁,大的有七、八十岁。
“说到底,我们这个票房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发组织、免费活动。”裴俊义自豪地说,“近十年来我们全家虽然投入了十多万元的资金和巨大的精力,但我们也得到了戏迷票友的大力支持,了却了我和全家回报社会‘为民找乐’的心愿。”
侯莎莎 (摘自《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