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可说是荟萃了国内各行当最优秀的人才。有144名演员参加比赛,其中青衣行人数最多有41位,花旦8位,刀马旦12位,老生、武生各20位,小生10位,净行14位,武净只有2人,丑角演员有8位。而文丑只有2人。净行、丑行的演员偏少,特别是武净和文丑行演员缺乏。中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两届没有一个文丑。这暴露出目前京剧演员培养中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认为,京剧人才结构问题涉及了人才教育的许多方面。首先,社会上对生行和旦行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净行和丑行。小孩子开始学戏,家长大都让孩子唱老生、青衣,而很少让他们去学丑行。到了附中招生时,丑行考的就不多,到大学阶段考的就更少了。并且学生进了学校后,社会上的各类京剧比赛中,生、旦较丑行容易参加。而且唱旦角、生角比较容易出名。
从京剧剧目上来看,丑行很少有以本行当为主演的大型重头剧目,以丑行为重头戏的多是一些折子戏、小戏。然而,丑行无论是学习还是表演,所需的功力一点也不比其他行当少。张关正认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不规范影响了丑行的发展。中国戏曲学院目前没有一位丑行在职教师,所需师资只有到团里聘,可在时间上又不能保证。中国京剧院原院长苏移认为,净行要求演员声音洪亮,类似于男高音,而孩子成长阶段都有一个变声“倒仓”的过程,变声后有的人声音条件上受到了限制也是这一行当演员缺乏的原因。
京剧界渴望能在新世纪出现新的梅大师,更希望出现一拨像萧长华、叶盛章那样的文武丑艺术家,以使京剧艺术整体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针对京剧艺术人才结构失衡的现状,张关正认为,这不是一两年时间、一两个人的力量就能扭转局面的事,但是我们的戏剧教育界应该重视这一问题,从京剧艺术发展的总体着眼,去发现和培养一批净行、丑行演员,对于先天条件好的净行、丑行演员要着力培养,各级戏曲学校在招生时要在政策上对他们做适当倾斜。当前要抓紧时间扭转师资力量薄弱的不利局面,提高教授净行丑行,特别是丑行教师的业务水平。 (中国文化报 周向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