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善回到北京以后,先收容了6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在自己家中教他们唱戏。按科班习惯,给他们取了个“喜”字号。由于家中房屋住不开,叶春善就在附近租了几间房子,一个人文、武、昆、乱全教,妻子则给学生们做后勤。牛子厚来到北京,看到这种情况,便出钱为叶春善在琉璃厂西南园租了一所小三合院,又招了10多名学生,总算有了科班的雏形。

接着,牛子厚又汇来白银288两,并要叶春善再招学生,成立正规的科班。叶春善又租了宣武门外前铁厂七号院的一个四合院,共有20多间房屋。随后又招来30多个学生,同时聘请了萧长华等几位老师,。

光绪三十年(1904),科班正式成立,打出喜连升的牌子。创办之初,只收贫苦子弟,不收富裕人家子弟,也不收名演员的子弟。叶春善认为:富裕人家和名演员人家的子弟,大多娇生惯养,吃不了苦,难以成才。

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招了“连”字班学生30多名,并增租了前铁厂八号四合院一所,跟原有的七号院合在一起,扩大了科班的用房。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科班终于找到了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位于前门外肉市里的广和楼。并且从此时起,将喜连升的名称正式易为喜连成,殷切希望弟子们终能成才。喜连成科班以崭新的舞台面貌出现在京城的观众面前,其坚强的阵容、严谨的台风和丰富多彩的剧目,让观众眼前一亮。连演一年多,上座率始终不减。喜连成社共经历了8年时光,其间培养了喜字和连字两科学生。

改办富连成班

民国元年(1912),牛子厚因家庭内部发生财产纠纷,再也顾不上这个科班了,不再从经济上支持。

有个名叫沈玉昆的财主,经常看喜连成科班的戏,认为这个科班大有前途,表示愿意担任财东。这样,科班又更名为富连成社。沈玉昆仍就聘请叶春善担任社长,同时把科班所在地由前铁厂迁至北柳巷。

沈家接办科班以后,喜、连两科学生仍在大栅栏内广德楼演出。到了民国3年(1914),广和楼与科班订了长期合同,从那时起,富连成社的学生,便以这座古老的戏园为基地,连续演出了20余年。在那个面积并不大的旧式舞台上,一批又一批闪烁着光芒的艺术幼芽得以茁壮成长,其中不少人日后都成为京剧表演艺术家。

学生们不仅白天在广和楼演出,而且还经常应吉祥、哈尔飞等戏院之约,加演夜戏。民国19年(1930)和民国20年(1931),科班两度应天津春和大戏院之请,赴津演出,受到天津观众的一致称赞。报刊上也发表了许多赞扬文章,使学生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学艺的劲头更足了。

民国22年(1933),叶春善应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之请,带富连成社的学生去山东济南演出,不幸发生中风,到医院抢救,虽然保住了生命,但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鉴于这种情况,萧长华等人建议,让叶春善之长子叶龙章负责富连成班。

民国25年(1936)冬天,叶春善与世长辞,享年61岁。其为中国京剧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必将永载史册。

一直到民国37年(1948),富连成社正式解体。自叶春善创建喜连升科班,到富连成社的解体,前后经历了40多个年头,共培养出喜、连、富、盛、世、元、韵7班学生共计700余人。其中雷喜福、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筱翠花、马富禄、谭富英、裘盛戎、叶盛兰、萧盛萱、孙盛武、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江世玉、艾世菊、谭元寿、茹元俊、冀韵兰、夏韵龙、叶庆先等均为京剧名家。他们中不少人又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