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京剧以后不"戏说"的论调,也看见了网友对此论的嘲笑。其实只要抱着肯沟通的心态来看这件事,并不难理解。

所谓的"戏说",当是指时下影视剧的一种风气,打着"戏说"的旗号和保护伞,随意篡改历史,随意演义人物,其目的在于媚俗,在于追求商业效益。京剧界提出的"不戏说",应该是站出来反对这种风气,这是件好事啊!

明眼人都能看到,京剧"不戏说",主要是在编新戏的时候,尊重历史人物,尊重历史事件,尊重生活,而不是把京剧中所有的不合史实的东西都变成真的,一切刻板地按照原样来。慢说这样做实际上不可能,就是可能,也没有艺术的味了。

我想,大家对这件事,应该是能够理解的。如果先故意误解了人家,然后再批,就没什么意思了。(明心斋 2001年6月21日)

本贴由明心斋于2001年6月21日10:57:37在〖洞箫声醉〗发表.

唯其如此,故乏善可陈

作者:清茗茶客

并非故意曲解其意。其实这是透露出一种思路,唯其不戏说的思路,斤斤计较于是否真实,使新戏的面越来越窄,甚至是绝了自己的前进之路。

这是一个导向性的问题,要认真地看其真正的动机。所谓"戏说",不管其有多么荒诞,甚至你可以称它为媚俗。问题在于媚俗有什么不对?纵有千般不是但有一点是定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戏说戏是以观众为中心,是为了给观众看的。这一思想使其更能抓住大多数的观众,是观众意识的体现。而与此相反的是,剧院本身的意识过强的话,想当然地"我演什么你们看什么,我怎么演你们怎么看。"这种思路下必使京剧走向和寡之路,别忘了各寡就是失去观众,失去观众将难以立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一条自绝之路断不可行。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观众的定位,所谓观众应该是一个大众化的社会概念,不能成为刻意挑选组成一小撮人的代名词,否则必成为野狐禅,常见的"叫好不叫坐"就是其最终体现,因为这"好"本身的来路就是成问题的。

尊重那么多东西,其实也就是尊重历史的真实吧?但这一"尊重"可就麻烦大了,历史永远不可能重演或再现,否则就不成其为历史了。还历史本来面目之难是超乎想象的。这套枷索下的艺术怎么发展,带着这副镣铐的艺术岂不太过沉重,如何才能腾飞。并且尊重历史以图再现历史真实,总是京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说到商业利益,真的是无法回避的。有时我就在想,这是不是其本身的发展动力。谭家门若连"热河土"都抽不起,要为衣食犯难,哪里还能再干这事,是不该另谋高就了呢?商业利益可能恰是他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腾飞的起跳平台。如果老是靠扶,京剧会真的成为"阿斗"的,必要使其能自我生存才行。

现在我们说的有点首尾不分,我说的是其最后的终点站,发展道路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起点失之毫厘,终点相距可能真的是十万八千里了。

唯其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所编新戏真的乏善可陈。哪位能够随口吟唱?这不是给予时间能解决的,而是其生命力本身不行。人物、事件、史实都是演绎出来的陈宫,"一轮明月"让人反复玩味、乐此不疲,还原成历史真实的话这段就没了。还是悬案的乔国老也没法"劝千岁"了。

不能再写了,要不快成论文了。"戏说"没什么不好,不"戏说"也不能当幌子打,不能用来吵着玩,故作高深。酸溜溜地骂葡萄不管用,有本事去抢、有能力去种、实在不行去偷也行嘛。

本贴由清茗茶客于2001年6月21日10:03:16在〖洞箫声醉〗发表.

什么是媚俗?

我觉得阁下之文说出了一定的道理,但是仍然混淆了媚俗的概念。艺术和观众之间,本来就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精美的艺术可以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热情的观众也可以改变艺术的走向,二者是互为影响的,偏于哪方面都会有问题。

媚俗实际上就是过份迁就观众,一切为了短期的商业效益,一切为了暂时拉来观众,而不惜牺牲艺术。用一句成语来说就是"饮鸩止渴"。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也是一种短见。

当然,只顾自己演,不管观众爱不爱听的,也不能说没有。但这种毛病恰恰是罕见的,还没有多少人笨到这份上。

治病救人,预防为主,当然应该以常见病做为用药方向。不知阁下以为如何?

本贴由明心斋于2001年6月21日10:57:37在〖洞箫声醉〗发表.

真是个概念问题

首先,是媚俗这个概念,我觉得应该是有个界定的,现在反而被曲解了:媚俗媚的应该是"少数派"的观众,现在把这个概念弄得倒了,把大多数观众给归到俗一类中了,因倒水扔了娃儿。

其次,是谁常来用这个被曲解后的概念。好象都是因不能融入最大多数的受众,被打入冷宫,几年都不见翻牌子的人;好象没有一个当红的说这个词。这是不是有点葡萄的感觉呢。不能把不招待见当高雅,还在自鸣得意。 不说了,有点上当的感觉。别人是在炒作,我不跟着吵了。太较真没用。

本贴由清茗茶客于2001年6月21日12:20:22在〖洞箫声醉〗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