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杨宝森千磨万砾的佳作,里面的唱腔繁重,就是把唱段连续演唱也要用近一个小时。并不是所有的杨派传人都敢动这出戏的,唱了的也未必能从头至尾保持在同一水准。现在唱《伍子胥》只从《文昭关》开始,《战樊城》基本在舞台上消失了。杨宝森精进了一生的《伍子胥》还有没有缺憾呢,还要不要改进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是叙事结构上。全剧前后所涉及的重点各异,没有呼应和因果的联系。人们会问:伍子胥的志向是借吴国兵将报仇,要杀的是楚平王和费无极,为什么会以刺王僚为结束呢?伍员究竟有没有报父兄之仇呢?这戏唱着唱着就转了话题了,容易使人感到迷惑。
其次是场次处理上。比如,《浣纱河》一折与《芦中人》内容重复,浣纱女投江也很迁强,我猜想大概是为了在此戏里加进旦角唱腔专门设计的,史书里也并无此事记述。而《芦中人》一段是有记载的(见《史记》),且实有必要,一条河喻意划分了楚、吴两地,也暗示了伍员逃难的结束。浣纱女的大段唱腔也未见精彩尤如“鸡肋”,反而使前面越来越紧迫的逃亡节奏突然减慢了。
还有就是配角的刻划上,《伍子胥》里出现了很多很多有名有姓的配角:伍尚、伍奢、费无极、楚平王、武城黑、申包胥、东皋公、皇甫讷、渔夫、浣纱女、牛二、专诸、姬光、柳展雄、王僚等等。这是不利于演出的,而且很多配角并不丰满甚至有点莫名其妙,比如专诸向牛二赖帐并以力压人的情节对专诸的刻划是无益的,在如柳展雄的出现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像东皋公、渔夫和姬僚的处理就很好,将性格有层次的描写出来。比如渔夫,既显现了他的见义勇为,又通过假意投江写出了他的聪慧世故。
我对《伍子胥》的场次调度有一个设想,就是:前面恢复《战樊城》和《长亭会》,但里面省去武尚与武奢邢场一幕,将伍奢、费无极、楚平王三个人物的出现舍去。伍员与兄分别后,以武城黑过场叙述伍奢、伍尚被斩经过。演《文昭关》时,现在多省去“过关”一场,这就将前后剧情断开了,不但不该省还应演出伍员被追赶的情节,使得剧情更紧迫。而《浣纱记》中只演“芦中人”与渔夫渡河就好,不要“浣沙河”一折。至于《鱼藏剑》,完全可以放弃遇专诸一场,而加进余叔岩的名段,并在演完“姬光访贤”后结束全剧。当然《刺王僚》也就割爱了,这样《伍子胥》就完整的成为一出老生戏,以“蒙难”、“逃亡”、“得势”为主线,写了伍子胥的投国过程。如此也能控制在二小时三十分内,利于现在的演出又囊括了所有伍子胥的唱段。
顺便对《刺王僚》再讲几句,若以上面对《伍子胥》的改动,《刺王僚》就可以从姬光入手,以里子老生饰伍员荐举结拜的专诸,而加进传统戏里的《专诸别母》一折,这样就使《刺王僚》成为完整的花脸应工戏,兼有老生(姬光)和老旦(专母)唱段润色,不也是一出一个小时的好戏吗?
以上是我的粗糙假想,只能用来抛砖引玉。这些需要行内的编剧者做努力,解决《伍子胥》的拼凑感,使重点更突出,情节更完整。
全部杨派《伍子胥》除杨宝森本人的演出实况录音外,还有马长礼和于魁智都以出版了全部唱段的专辑。60年前后,据说杨派传人程正泰的此戏十分精彩,逢演必满坑满谷,不知是否有录音留世。80年后,我只见过杜镇杰、张克和于魁智演过全本。电视节目中有过新一代老生李军的演出,对场次有改动。其他杨派传人只有《文昭关》一折。新世纪以来,还不曾见有演全本《伍子胥》的,让人翘盼。《伍子胥》也是可以联演的,听说于魁智与其师叶蓬就曾唱过,效果不错。但还是单演见功力,我想以现在的杨腔唱法,能真正唱出杨宝森的沉厚悲愤韵味儿的怕也不多。
本贴由裘迷于2003年8月16日20:34:3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