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在此间举行的京剧音配像工作座谈会上希望相关人员争分夺秒,奋战一百天,完成京剧音配像工程。
京剧音配像工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策划试录,至本月上旬已录制三百一十多部,预计到今年七月底可完成全部三百四十多部剧目的录制。
参加座谈会的京剧艺术家、京剧票友和音配像工作人员踊跃发言,畅谈体会和打算。大家认为,京剧音配像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批经典节目,为教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标本和教材,使许多中青年演员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尤为重要的是抢救了不少濒危的优秀剧目,为国家为后人保留了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叶厚荣汇报了音配像工作的有关情况。袁世海、李世济、谭元寿、梅葆玖、叶少兰、孙毓敏等京剧艺术家说,京剧音配像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体现了中央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对老一辈京剧名家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越往后看,京剧音配像这一创举越会显现它的熠熠光辉和历史功绩。
青年京剧演员董圆圆、王蓉蓉、张火丁、孟广禄、张克等表示,音配像给自己提供了为京剧事业“尽忠”、为京剧前辈艺术家“尽孝”的机会。在老艺术家指导下配像,是一次特殊的训练、学习、进修和实践,使自己的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瑞环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作了讲话。他说,音配像工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振兴京剧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一件实事、好事。他希望相关人员精心、再精心地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夺取音配像工程的全面胜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和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等以及部分京剧音配像工作者出席了座谈会。
新闻背景: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过历代艺术家千锤百炼,创作表演了一批艺术精品,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京剧舞台空前繁荣,人才辈出,流派纷呈。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造成了京剧演员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的局面。
京剧音配像工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振兴京剧的一项重要举措。过去京剧艺术家的演出很少留下影像,却保存了不少录音。音配像就是选择当年演唱的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优秀中青年演员进行配像,力求达到或近似当年的演出形像。
此工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创意策划的。工程于一九八五年提出、研究、试录,一九九四年正式成批录制,至今已搜集整理了三百四十二部名家名剧的录音,录制了三百一十二部,基本上包括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京剧艺术名家的全部录音或代表作。此外,工程还录制了北方鼓曲名家曲目音配像一百一十个,中国评剧音配像十一部。
所有音配像都是高质量、高水平的,绝大部分是弥足珍贵的作品。有些艺术家的代表作几乎是全部录制了,有些名剧是录制了不同艺术家的演出版本,有的戏是只演过一场的绝版。配像的录音许多都经过多种版本反复比较,并进行补漏降噪、数字化处理,是同人同戏的最佳录音。
参加配像的主要演员大多为老艺术家各流派的优秀传人、当代名家,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西安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参与传授、指导的,几乎都是当年演过、见过这些剧目的老艺术家。录制的成品尽量做到原汁原味,原模原样,同时在制作上运用了高科技的手段。
对于在京剧发展史上开宗立派的艺术家,音配像尽量挖掘他们的录音,凡是能找到的录音尽量全部配像录制,如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周信芳、李少春等;对一些著名表演艺术家,尽量选他们的代表剧目录制,如姜妙香、俞振飞、袁世海、李和曾等。
有关人士称,京剧音配像是音和像美的结合,是忠于原作的再创作,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系统的京剧音像制品,堪称“京剧精粹”。(摘自:365时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