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计数器,《咚咚锵中国京剧论坛》造访人数将达一百万。有一百万人次造访一个京剧论坛,真是件了不起的事。可见中国的传统京剧文化的生命力。
但比较一下其它网站,又不免有心里不平衡。拿《文学城》来说,每天造访人次是几十万,就是说,只要几天时间,就可超过《京剧论坛》的总人数。
万事都是相对而言的。一百万是个大数字,但又是个不成比例的大数字。
这样看来京剧处于弱势不假。
一百万人次造访这个论坛,可又不能代表多数,真是有些不可思议。大家要问了,为什么要代表多数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这么好的艺术应该代表多数,就此而已。但往往事与愿违。
多数现代人普及什么?流行什么?关注什么?这些普及,流行和关注多少会反映到文化层面上来,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 抱怨也没用。社会进步了,处理事情也变得更加现实。道理更不太管用了。看到有人在本论坛上抱怨电视只放小于(魁智?) ,他的普及率相对较高,能拉到广告就放他的,就这么简单,只可惜了谭鑫培当时没录像,一部电影还是无声的,现实很残酷啊,着急也没用。
客观地讲,不少传统戏内容,唱腔,服装等等都是在和传统戏本身的程式统一和协调后成为一个有机的“古典美”,有着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点不可否认。否则,京剧凭什么能称为“国粹”呢?但从另一方面看,传统戏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也是事实。现代人关心的是手机,电脑,升学。年龄大的,“有觉悟”的人关心社会现实,战争赔偿,空气污染,民工盲流,粮食减产,贪污腐化和申办奥运。传统戏的内容,唱词,节奏,化妆和服饰打扮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好像距离太远了。京剧就在这矛盾和夹缝中挣扎着,不时显得有些悲观,又不时显示出一种高傲
- - 这种矛盾让外行摸不着门,更让内行固步自封。老戏迷们那种孤芳自赏的神情,和未入门者异样的目光,映射出一组奇异的文化对比。
我有些杞人忧天了。京剧的式微干我何事?但就是不太愿意看到一个自己热爱过的东西有朝一日消亡,消亡得连个打水漂的涟漪都没有,那时的感觉就如在异国他乡期盼餐桌上有一碗“荠菜馄吞”
一样。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现在却成了一种无奈。那种本乡本土的野菜味道,真是胜过国宴佳肴呢。
前不久参加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大家在大谈其理论研究时,我显得有些睡意,当我迷糊中听到“PEKING
OPERA”两个字时,我清醒了过来 - -原来是一位“中国通”在发表高论。仔细听来,原来他在谈论中国的诗歌,但很多地方用了京剧作为比喻。
会后和他聊天,进一步解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传统京剧和诗歌一样现在只能作为一种“范本”(MODEL)来借鉴,不能普及,而且普及也不现实。按他的话说,强行普及只能是资源的让费。他认为京剧要普及和发展只能靠在这些“范本”的基础上创新,表演程式不能和时代脱节。是否为大众接受,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这里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FEASIBILITY) ,云云。
随后听到一句暗地里的评论:“他懂个P。大家别拿着鸡毛当令箭。” (大意如此 - 这里说得粗俗些了)
。
不知如何拿着鸡毛当令箭,更何况是洋鸡毛。我只是觉得他的话多少有些见地。不是吗?在传统京剧范本的背后,还有很大的想像空间(为什么没有呢?),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样即使京剧最终还是死了,也会留下一些痕迹,一些涟漪……
本贴由valley0于2003年6月09日09:55:3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