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是一个历史名词,它特指“文革”期间的八出“钦定”的剧目。这八出戏以京剧为主,但不全是京剧。如果从来源上看,有些“样板戏”可以追述到1964年的现代京剧汇演,但是“样板戏”不能等同于“现代京剧”。“现代戏”是与“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相对的概念,从外延上看,“现代戏”可以涵盖“样板戏”;但是从内涵上看,“样板戏”主要是一个“政治术语。举例子说,《白毛女》是现代京剧,但它不是“样板戏”;《红灯记》是“样板戏”,而它最初就是以现代京剧的面目出现的。
当时,还从“样板戏”引申出来一些概念,比如“样板单弦”等等。这些被成为“样板”的艺术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题材上主要是表现革命战争年代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尤以革命战争题材为多。
第二,在表现方法上,提倡“三突出”,人物塑造“高大全”。具体到京剧表演上说,“样板戏”的唱腔高亢、富有爆发力,表演上动作夸张,也形成了一定的程式。总的说来,“样板戏”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第三,样板戏是政治运动的产物,因此它是强制表演、强制欣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不允许对表演有丝毫的修订,否则即被冠以“破坏样板戏”的罪名。这就是“样板”一词的本义。
不可否认,“样板戏”中确实有一些经典剧目,因为样板戏的创作凝聚了众多前辈艺术家的才智心血——而这些成果无一例外地被“四人帮”窃取,并粉饰为江青的天才创作。由于“样板戏”被“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利用作控制思想、文艺战线进而篡党夺权的工具,又由于它的“三突出”、“高大全”的艺术手法以及强制演出、强制欣赏的运作模式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艺术的规律,因此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样板戏受到到了人民群众的抵制和否定。
当度尽劫波的中国文艺走入20世纪的黄昏时,尘封多年的“样板戏”又被搬上了舞台,《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红色经典”又获得了第二次的生命。在这世纪之交,重新检讨“样板戏”的是非功过,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以便为今后的现代题材剧目的编演提供借鉴,这个任务已经摆在了剧界的面前。
本贴由千里走单骑于2002年12月19日15:23:05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