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京剧音配像工程自开始运作,至今已有数年,且现在已经完成。之所以称其为工程,是因为其投入的资金之巨、人员之多、物力之广、时间之长
都是旷古的,这项工程的实施的确为弘扬民族艺术,挖掘、抢救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大师们留下的东西,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保护作用,但就其时效性而言,我想借我们自己的网站谈几点拙见,并愿与网友们交流观点。
一、 梅尚程荀等京剧大师们创造的辉煌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且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至几代京剧人都在为承继传统,弘扬、光大民族艺术做着终生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正是有了这种奋斗的精神,才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在前人辉煌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地创新,而且越来越好看。后来的赵燕侠赵派,李维康李派就是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另有创新,自成一派的典型代表。我想这也正是大师们当初所期盼的,难道他们不希望他们的弟子和后人超过他们吗?难道他们希望他们的弟子和后人只停留在模仿的基础上停滞不前吗?不是。从历史意义上讲,现在的音配像只是一种简单的效仿,在我看来历史就是历史,老先生就是老先生,大师就是大师。试想,配像演员的程式,动作,表演,念白,唱腔都要和当时老先生们的录音相匹配,这里的误差到底有多大,又有谁知晓呢?配像演员在配像过程中也显得不太自然,他们是不是比自己演一场戏还要累呢?再看剪辑师也不轻松,口型对上的用近镜头,对不上的要用远镜头,可实际效果又怎样呢?梅尚程荀等京剧大师们在我们的印象里是根深蒂固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起到了不小的轰动效应。我们现在京剧舞台上现代人表演的传统剧目绝大部分都是大师们留给我们的,这些传统剧目能长演不衰,也正是大师们的魅力所在。我们为什么还要投入这么大的精力为他们留下的声音搞配像呢?他们的在天之灵
允许我们这样做吗?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为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在我看来,采取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挖掘、抢救、保存老先生们留下的原汁原味的音像资料,才是恰当的。一来对子孙有个交代,二来可用于教学,三还可以作为历史的资料流传后世。若把京剧音配像的人、财、物、时间用在京剧普及上我感觉会更有意义。
二、 我喜欢京剧是从李世济的程派戏开始的,那时还没有音配像,都是演员的自然表演,听也好,看也好都是很过瘾的。后来有了音配像后,试着看了几出就再也不看了,原因很简单,我看后总有一种昔不如今的感觉,而且有损大师们的形象,前人的音配上后人的像总有一种牵强附会,不伦不类,不舒服的感觉。诸不知那个时代受条件的局限,音响、乐队、乐器、录音、媒介和传媒等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都不能和现在同日而语,就拿小小的京胡而言,从琴弦、琴筒、琴皮、琴轴、琴竿、琴弓、琴码等较之从前都有质的飞跃,而且这种变化还在继续,正是有了这种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精神,才使我们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愈发的好听、好看。从这个意义上看是不是音配像又有事倍功半之嫌呢?我无从考证会有多少人与我有同感,至少我有这种感受,但愿就我一个吧!
三、 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对京剧更是门外汉,岂敢枉言,只是把自己对京剧音配像的点滴感受表述出来,唯希望京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扬光大,同时也希望我们的京剧爱好者越来越多。
2003年3月15日草于浙江台州
本贴由潇兰于2003年3月15日15:59:39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