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丑行的分类
京剧丑行,俗称“小花脸”,也称“三花脸”,是京剧表演艺术当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行当,京剧界里向有“无丑不成戏”的说法,足见它的重要性。
同生、旦、净等行当一样,丑行内部也有许多小的分支。从大的类别讲,可分为“文丑”、“武丑”、“婆子”和“彩旦”等;细分起来,文丑中又有“大丑”和“小丑”之分,武丑中有“开口跳”与一般武丑之分。
文丑中的大丑又分“方巾丑”和“袍带丑”:方巾,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头戴方巾之类的文人秀士,也即知书达礼的知识分子,方巾丑即是扮演这类穿褶子、念韵白(或苏白)人物的,如:《群英会》中的蒋干,《审头刺汤》中的汤勤,《乌龙院》中的张文远,以及《野猪林》中的陆谦等均属此类;袍带丑,从字面上就能知道,是扮演那些身穿蟒袍、官衣,腰横玉带的将相官宦人物的,如:《选元戎》中的程咬金,《失印救火》中的金祥瑞,《贵妃醉酒》中的高力士等人物,这类角色一般念京白,也有个别念韵白的,如《小上坟》中的刘禄景,《四进士》中的刘题,和《昭君出塞》中的王龙等。
小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茶衣腰包丑”,演的是那些穿平民服装的下层百姓,如《一匹布》中的张古董,《小过年》中的王小二,《问樵》中的樵夫,《武松打虎》中的店小二一类的人物。此外,还有一些丑角,如穿箭衣系大带的衙役、班头、解差,穿官衣戴圆纱或尖纱的门官、驿丞官和戴软罗帽穿褶子系大带、脸上勾小花脸的院子、恶奴等,也属小丑的范畴。
另外还有一种“老丑”,是演那些上了年纪,须发皆白,步履蹒跚的老头儿的,如:《奇冤报》中的张别古,《法门寺》中的刘公道(念山西白)和《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等。
武丑是一个统称,表面看来,即是能翻能打的武小花脸,但,同文丑一样,其中也有大、小之分:凡是重在以形体表演(主要是武功)塑造人物的,而在念白、做戏等方面较为薄弱的,一般称之为“武丑”,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偷鸡》、《盗甲》中的时迁;而除了要表现人物具有高超武艺,更注重以念、做、甚至是唱,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的,则称之为“开口跳”。以开口跳应工的角色多为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之人,他们善于用朗朗上口、珠落玉盘式的念白,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和爽朗性格,如《连环套》中的朱光祖,《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和《铜网阵.》中的蒋平等。
“婆子”(也称“丑婆子”或“彩婆子”),一般是由男演员扮演的老年妇女,这类角色或善或恶,都要具有幽默感,如:《拾玉镯》中的刘媒婆,《挑帘裁衣》中的王婆子,《六月雪》中的禁婆等。
“彩旦”历来也是由男演员扮演,区别于婆子的是,扮演的角色比较年轻,都是些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人物。不过,这种角色的扮相虽然也是“大扮”,但比正规旦角要夸张,往往都扮成大红大紫,怪模怪样,给人以不谐调和滑稽可笑之感,所以,通常管这种扮相称之为“丑扮”,如:《凤还巢》中的雪雁,《红楼二尤》中的秋桐和《锁麟囊》中的碧玉等。近年来,有些女演员也涉足彩旦领域,然而由于性别的限制,表演起来,毕竟不如男演员更放得开,也难于收到男演员表演的那种舞台效果。
(二) 丑行的地位与作用
丑角在京剧表演艺术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行当,与小生、小旦并称为“三小”。
传统京剧剧目中,就有许多“三小戏”,即由上述三个行当联袂演出的剧目。这类剧目,多为轻松谐趣的喜剧,多年来深受广大京剧观众喜闻乐见,在京剧剧目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铁弓缘》、《得意缘》、《柜中缘》、《三不愿意》和《春草闯堂》等。在三小戏中,丑行演员或是处于主角地位,或是扮演重要配角,总之,在这类剧目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丑行是属于从属与辅助的地位。如果用红花和绿叶比喻主角与配角,那么,丑行在多数情况下,是处在绿叶的地位上。然而,这片绿叶却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它自身具有幽默诙谐的品质,很像是烹调中的葱、姜、蒜和味精,缺了它就显得没有味道。丑角的出现,不仅可以活跃整台戏的节奏与气氛,而且更能调动起观众的胃口,取得更为强烈的剧场效果。即使是那些情节较为单调、节奏比较呆板的剧目,一旦有了丑角的参与,也会变得活泛起来。例如,《秦香莲》本是一出悲剧,它的调子始而较为悲凉低沉,继而非常肃穆紧张。当年北京京剧团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和裘盛戎等几位艺术大师联袂合演这出大戏,可谓珠联璧合,无懈可击。然而,全剧的基调毕竟过于严肃。为此,他们强化了由卓越丑行表演艺术家马富禄扮演的店家张三阳一角的戏,让他以饱蕴激情的念白与表演,体现出普通百姓那种是非分明,嫉恶如仇,古道热肠,见义勇为的正义感,不仅活跃了戏剧气氛,而且也有力地强化了戏剧主题,使后面包拯秉公执法的行为获得了更为坚实的舆论基础,从而增强了该剧的人民性。
综上所述,丑行在京剧表演艺术当中,是其它行当不能缺少的重要助手。丑角演员,应当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行当在整个京剧艺术事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摆正自己的位置,用茁壮的绿叶点缀鲜艳的红花,于集体艺术创作中焕发出亮丽的光彩。
纵观京剧史上以丑行演员担当一号人物的剧目是相对稀少的,像《选元戎》、《连升店》、《花子拾金》等戏,只是凤毛麟角。近些年来,出现了如《徐九经升官记》、《膏药张》和《法门众生相》等以丑行挑梁的新编戏,但这些剧目的主角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丑角,而是一个介于老生和丑角之间的新行当,号称“丑生”。
这应当被看作是对丑行的拓展,对丰富京剧舞台是有好处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