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于魁智在京剧界现在很红,从实际情况看说他在生行中最红也是事实,正如一个著名主持人所言,“于魁智是当今第一老生”,于能到现在的地位肯定有其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从主观看于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了自己,但我认为只有主观原因使于很红有可能,但不大可能使他成为最红,于的艺术学的是两个流派一个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论于学杨派,未必及的上张克、李军;论于学余派,纯度不及新秀王佩瑜;论学李少春,他绝对比不上马少良,甚至王立军也不弱于他,还有张建国等其他派的优秀演员一直在旁边虎视耽耽,若论综合艺术水平于与他们相差不大,但惟有他成了第一老生,肯定还有其他客观原因,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原因有主要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老艺家的提携,于魁智因一个偶然原因在鞍山救过袁世海先生的场,从此以后袁老对于特别关照,这是于走红的基础,没有这一点,于以后即使仍走红也没这么快,因为于进入中国京剧院一团后,团里对他并未重视,据电视采访于魁智时他自己说,刚进团几年内并没让他演戏,甚至遭到一些演员的排挤,从85年救袁的场以后,袁老对他很照顾,凡他演出都带上于魁智,和于合作演出,于也就成了一团的老生主演,他的才华才得以展现,因此可以这么说,于若没袁老的提携,他还要在团里继续埋没着,有人会说,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我看未必,现在多少获金奖的演员抱怨回去没戏演,何况于魁智当时没得过什么奖,若于没成老生主演未必能参加87年大赛,以后的事就更不好说了,人的机遇相当重要,走着了或没走着对人的一生都有很大影响,(典型的例子象同是奚派的张军强、王小蝉论艺术不见的弱于张建国,知名度却比张低的多,就是机遇没张建国好。)于魁智算是机遇很好,顺理成章的参加了87年、91年、梅兰芳金奖等大赛,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而开始走红全国,袁老逝世前对于一直很好,凭袁老在梨园界的地位,于的受益可想而知,所以在在袁老逝世时,于魁智隐约已是最红的老生了,可见袁世海先生不但为于魁智走红打过基础,还为他更加走红出过力,在后一方面袁老可能是无意识的。于与袁老的得意弟子杨赤关系相当好,这与于受过袁老的知遇之恩是有很大关系的。
第二,媒体的捧场,生、旦是京剧中最大的行当,当时媒体中旦角捧的是李维康,生行一时未找到合适的人选,87年后获得老生行前三名中的的言兴朋因故去了美国,关怀也去了香港,只剩下于魁智一人在国内,又加上他91年大赛拿了生行第一名,故媒体集中对准了他,从电视到广播,还有戏曲杂志,于魁智的名字和演唱高频律出现,电视中有他的演出;广播中放他的唱段;杂志中很多捧他的文章,文章中对他的评价是超高的,拿93年的《中国京剧》中的一期说吧,有篇介绍于的文章,标题是《他是中国京剧的希望》,这口气可真够厉害的,就这样一来二去了好几年,于魁智想不红都难,于这是占尽了天时。
第三,学院派元老的照顾,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戏曲界的最高学府,当然也包括京剧界,学院中的老先生们资历深,权威重,在京剧界说话很有分量,对是学院出身并在里面表现相当好的于魁智不可能没有照顾,这对于的走红相当有利,现在与于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张建国、张克、李军、关怀,只有李军是学院派的,但李军毕业后分配到了山东京剧院,92年才调到上海京剧院,无论是山东还是上海,都有些鞭长莫及,不如北京照顾起来方便,后来这些演员也都进了戏曲学院,成了研究生,但当时大局已定,谁也无力回天了,于魁智在这方面又占了地利。
第四,任团领导的的优势,于魁智的原二团,也就是现在的一团,阵容应是中国京剧院所有团中最强大的,人才济济,青衣李胜素、李海燕;小生江其虎;花旦管波;名丑郑岩,此外花脸常聘用杨赤、邓沐玮、孟广禄;武生则是奚中路,象这个阵容,演出的质量肯定高,但最后总功劳算谁的呢?肯定是团长于魁智,在领导和戏迷的心理,于既是好演员,又有领导才能,对他进一步走红起了很大的摧动作用,在这一点上,同是团长的张建国比于要差一些,因此于魁智的团在于走红过程中扮演的是人和。
第五,《打金砖》曾起过重大作用,《打金砖》一剧,也许在京剧历史中有两个人引起的轰动最大,一个是李少春,另一个就是于魁智了,于演的的确不错,但其实这个戏,当代很多演员都演,而且演的水平并不低于于魁智,象言兴朋、关怀、张建国、李军等,但奇怪的是他们都没演出名气来,前些年电视好象就认于魁智的这个戏,一遍一遍的放,看多了观众也就任了,此戏就成了于的招牌戏和杀手锏,对于的走红起过很大作用,这原是个主观原因,于毕竟付出了主观努力,但这个剧目的演出,使一部分观众误解了此戏,(当然这与于魁智无关,)把它演变成一个客观原因,他们看到这个戏太庙一折连摔带跌,就认为这是一个文武并重的戏了,于也顺理成章成了文武全材,于成为文武老生始自此剧,但此戏绝非武戏,但不管是不是,于的文武老生地位确定了,在于与别的老生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多了一个“武”字就显出优势来了,似乎就比其他老生高一筹了,但冤枉的是此戏那些老生也大多会,若提到真正的武戏,于确在戏曲学院学过,但以后好象未露演,我估计是一般,不然打着李少春允文允武路子的于魁智,一定会演,以展示他是真正的文武全材,至于以后排的《野猪林》,于现在仍常演,但水平不及马少良和王立军,只有《打金砖》一直是于独占鳌头,此剧既帮他成为文武老生,也为他在走红程度上超过其他老生立过汗马功劳。
第六,部分戏迷的盲目摧崇,任何一个出名的的演员都有自己的戏迷,但好象于魁智更占优势,他有自己的魅力和人缘,台下一表人才,台上扮相英俊,就是在婚姻上,因娶的是香港太太,都给人一种神秘感,只这几点,就能吸引不少观众,但最吸引人的还是他的唱腔,公正的说,象这个时代的演员能唱这样已是高水平了,不要苛求太多,而且于的唱有个好处,刚刚迷恋京剧的大都喜欢,至于原因一直没搞清楚。在当时,很有部分戏迷为他的演唱折服,这些戏迷以后大多成了于的铁杆戏迷,也成了现在众多于迷中的中坚力量,实际他们中不少一部分戏迷为盲目崇拜,不客气的说他们根本不了解于的唱腔,他们唯一捧于的出发点就是认为于的唱好,但又说不出好在何处,他们热情有加,为弘扬和维护于的唱腔可谓殚精竭虑,他们有的认为于不比老谭低,有的认为于只要有传人旧可成派,象这种可笑荒唐的提法比比皆是,但他们还真能为于戏迷的增加起了一定作用,不管怎么说,观众是演员生存的基础,戏迷多寡也成了衡量演员优劣的标准,这一条有一定道理,但未必完全准确,从于魁智部分戏迷身上就可看出,于的戏迷应属须生行中最多的,于的部分戏迷都对于崇拜成那样了,于能不红吗?
第七,排新戏巩固了地位,这几年于排了不少新戏,我就不列举了,但没有成功的,这也是现在所有新遍戏的通病,我相信于魁智应是清楚的,新遍戏没有出路,但以现在的戏曲环境,大潮流是创新,继承远不如创新吃香,那些创新干将们虽然是杀一阵败一阵,但个个屡败屡战,誓死不屈,令人叹为观止,他们肯定认为如果不这样就是思想不进步。作为一团之长和京剧生行的带头人能显得思想落后吗?因此肯定要排新戏,至于会不会成功,我相信于不会抱太大希望,我认为演员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比那些所谓导演清醒,但问题在于花国家钱使自己扬名有什么不好,每排一出新戏总会热闹一番,观众剧名可能记不住,但主演大多能记住,谁不愿观众进一步熟悉自己呢?坐在生行头一把交椅的于魁智通过排新戏既跟上了时代潮流,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何乐而不为呢?我认为于以后还会把新戏继续排下去。
于魁智的走红是主客观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于走红的问题上主观原因起决定作用,但我认为若无以上客观原因,于会不会象今天这么红很难说,但正如大奖赛第一名未必本事就一定大于其他选手一样,最红的演员也未必艺术就最高。
本贴由楠木疙瘩于2006年9月21日11:47:36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