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谭派的第五代传人;他是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扮演者;他年近八十还出演电影《定军山》。

几乎所有4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知道《沙家浜》。尽管距离这部戏最红火的年代已过去40多年,但时至今日,很多人仍对男主人公指导员郭建光记忆犹新,尤其是他的扮演者,谭派第五代传人——谭元寿。

谭元寿现在已基本淡出舞台,偶尔会在一些重大演出或纪念活动中表演家传老生戏。

年近八十出演《定军山》

在北京著名的庄胜崇光百货商场旁边的一座住宅楼里,住着78岁高龄的谭元寿。谭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周末全家老小不论有多忙,都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回到家里聚会。到老先生家去那日正是周末,采访也因此在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中进行。

“我们家这个规矩有几十年了,坚持到现在很不容易。”谭元寿热情地介绍着家里的情况,并一脸温情地提到了站在旁边、言语不多的老伴,称赞“她是一个贤妻良母,不幸的是现在患有老年痴呆症”。

“您现在还演戏吗?”“刚演完,是一部电影。”谭元寿所演的电影是《定军山》。100多年前,他的曾祖父谭鑫培表演的京剧电影《定军山》,只有5分钟的拷贝。后来在一场大火中化作灰烬,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张谭鑫培的剧照。

100年后,作为向中国电影百年献礼的影片。新版《定军山》诞生了。谭元寿说:“当年曾祖谭鑫培60岁演《定军山》,我现在年近八十,这么大岁数演电影,完全出于一种敬意。我没有听长辈们说过曾祖当年拍摄《定军山》的事情,所以我的表演完全靠想象,我是用全力去表现曾祖当年风姿的。”

年龄大了,谭元寿的担子反而更重了,因为他担负着谭派传承的重担,不仅要扶持儿子还要教育孙子。

“以前怕看儿子演出,”谭元寿说,“现在最怕看孙子演出”。

为了在舞台上表演得更加逼真和完美。谭元寿曾经剃过眉毛、做过眼袋,也常常逼着儿子谭孝曾向他学习。现在,谭元寿还是不敢到现场观看儿子的演出,多是通过观看录像带给儿子指出毛病。孙子谭正岩身高1.85米,今年才20多岁,正是追赶时尚的年龄,却也迷上了老生。谭元寿为其取名正岩,就是希望他能好好继承谭家唱腔,有所成就。

谭元寿对儿子、孙子要求很严。多年以来,谭孝曾从父亲那里,也仅仅是领到了“还不错”的言语奖赏。其实,有时候;“还不错”便是最大的褒奖。

《沙家浜》的“前世今生”

谈到京剧《沙家浜》,老先生首先讲述了《沙家浜》鲜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沙家浜》最初并不是样板戏,它是从沪剧逐渐演变并传唱全国_的。1953年成立的上海人民沪剧团,在当时沪剧界中力量最雄厚。1959年,现代革命题材的《星星之火》演出获得成功后,剧团打算再上一部新作。后来,听说有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血染着的姓名》写得很好,剧团同志找来阅读,深深为36位新四军伤病员艰苦斗争的事迹所感动,认为是很好的题材,而且适合沪剧。剧本初稿完成,取名《碧水红旗》,后又改名《芦荡火种》。

1960年11月27日,上海人民沪剧团首演《芦荡火种》,获得成功。从此,《芦荡火种》成了保留剧目,“文革”前演了370场,观众达56万人次之多。谭元寿回忆说:“刘少奇同志观看《芦荡火种》后也给予好评,这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刘少奇曾任新四军政委。他的肯定意味着这个剧目在政治上站得住。”

1964年初,《芦荡火种》去北京公演,被北京京剧团一眼看中,由著名作家汪曾祺等人执笔,改编为京剧。赵燕侠演阿庆嫂,高宝贤演郭建光。后来,演员又做了变更,阿庆嫂用A、B角,赵燕侠、刘秀荣轮流演出,郭建光则由谭元寿饰演。

当京剧《芦荡火种》修改得比较成熟时,请毛主席观看。毛主席提了3点意见:一是鲜明地突出战士的英勇形象;二是原结尾利用胡传魁结婚,战士们化妆成鼓手、轿夫袭击,风格近乎闹剧,应该“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打进去”;三是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许多戏用地方为戏名,这出戏名字可改叫《沙家浜》。

扮演郭建光“感觉非常累”

谈到饰演郭建光,谭元寿说,有一天,他正在长春拍摄电影《秦香莲》,接到电报让他速回北京。后来。他才知道上面让他把高宝贤换下来,由他扮演郭建光。谭元寿扮演的郭建光果然很成功。当时无人能替,谭元寿一直是一个人扮演。1965年。谭元寿在上海剧院连演了40场.“我当时别的倒没多想,就是特怕得病。但是还行,最后很顺利地演完了,只是感觉非常累。”

后来。他虽然不能再演《沙家浜》了,但作为谭派第五代掌门人,仍坚守在舞台上。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谭元寿作为京剧界老艺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戏复出不久,他便出演《黑水国》、《龙凤呈祥》和《群英会》等剧目,功力不减当年。此后,谭元寿一直是北京京剧院的主力。为了进一步传扬国粹艺术,他先后为近20部老戏录音进行了配像,为发展京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独一无二的七代梨园世家

谭元寿的高祖谭志道,是谭家入京剧行的第一代,“他出道时,京剧甚至还没有最终形成,当时还被称为徽调。1847年,我高祖的独生子出生在北京大栅栏地区,他就是我们谭家最著名的人——谭鑫培”。

谭鑫培创始的谭派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艺术流派。在20世纪初期,京剧已流行全国,京剧界甚至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1905年,谭鑫培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那个时候,上到皇宫贵族下到市井百姓,都赞叹“国自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这个“叫天儿”就是谭鑫培。著名学者梁启超也说,“四海一人谭鑫培”。

谭鑫培的第5个儿子谭小培,成了谭门第三代的掌旗人物。他除了继承谭派传统,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出又一个谭派响当当的人物——儿子谭富英,也就是谭元寿的父亲。

谭富英在京剧界是个响当当的名字。12岁学戏,16岁领衔挑班,先后在荀慧生、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筱翠花等京剧大家的班社中搭班唱戏十几年,终有大成,中兴谭派,誉满梨园。马谭,杨奚四大须生里有他一号。新中国成立后组建北京京剧团,是有名的“谭团长”;想当年,“马谭张裘赵”,谁不知道这五大头牌!

建国后,毛主席很迷谭富英的戏。“我记得1950年,父亲等人在朝阳门内陆军医院礼堂合演《武家坡》。毛主席得到消息后特地赶来观看。我当时在后台伺候父亲,听说毛主席来了,扒开台帘一看,正赶上毛主席把烟掏出来,给了我祖父谭小培一支,他自己拿一支,然后拿上火柴,给我祖父点烟。当时周围人都特别吃惊,说从没见毛主席这样主动给人点烟。父亲唱完戏后,毛主席还说‘我在延安就听到你的声音了,现在到北京亲自看到你的戏,确实唱得非常精彩’。”

1962年,谭富英祖孙三代同时来到中南海给毛主席演唱。“我们唱完后,毛主席很风趣,管我父亲叫谭先生,管我叫小谭,管我儿子孝曾叫小小谭。那天特别荣幸,毛主席还请我们爷仨吃了饭。”说到这里,谭元寿脸上露出笑容。

谭富英影响大,在戏曲界,谭家是绝无仅有的传奇。父而子、子而孙,一代一代血脉相传,守护着京剧,至今仍在坚持。谭孝曾是谭元寿的长子,也是谭派第六代传人。而今,谭孝曾的儿子谭正岩,已成了谭派的第七代传人。七代守一艺且声名远播,真是古来少见。

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英名已经写进了京剧史中,画像高悬在老戏楼内;谭元寿、谭孝曾,继续续写着这传奇,眼瞅着,接力棒又要递到下一代的手里……

(摘自 《老年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