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津青年京剧团王艳、吕洋、姜亦珊、凌柯等在去年央视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一举夺魁,誉满菊坛时,引起人们思考的是,除却金奖演员个人努力外,不可忽视的是新秀们所在集体,在背后给予他们无形的支撑力量。谁都羡慕他们有如此一座理想的平台。
整体创业,在京剧界一向有着优良传统。远的不说,近的解放后有马谭张裘赵、李袁叶杜等强强联合阵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以《杨门女将》等为代表作的中国京剧院四团杨秋玲、孙岳、冯志孝、王晶华等来自中国戏校的首届毕业生;上海有以李炳淑、杨春霞、华文漪、蔡正仁、岳美缇等京昆合演《白蛇传》等为代表作的、来自上海戏校毕业生组成的青年京昆剧团。他们的集体亮相和新建剧团的出现,无疑为观众带来一股具书卷气的青春活力,为舞台注入艺术新鲜感。
与此同时,由上海戏剧学院历届毕业生组成的上海青年话剧团,亦靠一系列优秀剧目赢得盛誉,成为话剧舞台一支朝气勃勃的劲旅。迄今,李家耀、娄际成、祝希娟、焦晃等的名字,依然被老观众所津津乐道。
昔日同窗情谊加行当齐全的合作,造就“青年剧团”品牌优势,在上海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确实起了积极作用。倘若不是来了一场文革浩劫,上述诸剧团黄金组合被撤消解散,原来各自初具的独特风格、艺术积淀,早已预示着他们来日结出果实,将是无比丰硕、多姿多彩。而舞台演出的个性化多样化,首先要靠演出整体成员专业素质的高度统一,仅体现在一“光杆牡丹”身上远远不够。上海昆剧团之所以一直保持四梁八柱、旗鼓相当竞技状态,和其前身青年京昆剧团的组建,所打下人才基础是分不开的。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等前辈,从来就有京昆“两门抱”互为一体、上新台阶的表演传统,前年杨春霞、蔡正仁的京昆合演《桃花扇》,正是延续了这一优良作风。笔者曾呼吁类似当年“青年京昆”体制的剧团能有重建机会(见1996年9月12日新民晚报“夜光杯”)。
近悉包括了京昆实验剧团、话剧团、舞蹈团的上戏青年艺术剧院,即将正式成立,标志着青年演员整体创业平台的回归,乃值得祝贺之喜事也。

2006年7月13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