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由徽剧、汉剧、昆曲、梆子和民间小曲综合演变而来的。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形成了今天的艺术形式。就京剧的曲调而言,西皮、二黄不都是与湖北有关吗?就演员籍贯而言,余三胜、余叔岩祖孙、谭鑫培、谭富英祖孙;米喜子;汪桂芬以及黄桂秋关肃霜等著名演员不都是湖北人吗?尤其是对京剧声腔贡献最大的谭鑫培,就是武昌人。湖北,是京剧演员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
我祖父(李洪春先生)生在北京,七岁入陆华云先生办的“长春科班”学艺,工生行,叫李春才。与李春霖、张春彦、荣春善(荣蝶仙)等是师兄弟。十一岁拜谭鑫培弟子刘春喜为师学“谭派”戏。我祖父十七岁那年,因为“倒仓”离京南下,经保定、石家庄、彰德、开封、亳州,最后到了汉口。时间是一九一八年,我祖父十九岁。这两年多来,据祖父说,“我也确切说不清应算哪一行,什么老生、武老生、武生,连小花脸都来过。反正人家戏班缺什么,我就来什么。”祖父到了汉口在汉大舞台,搭上了当时人称“红生鼻祖”王鸿寿(艺名“三麻子”)先生的班子。这一搭上王先生的班子,成了我祖父一生中一个极大的转折。
在祖父初搭王老师的班子时,一下子就被他那精湛的艺术所吸引,特别是他的关公形象威武、唱做新颖、独具一格、自成一派。使祖父一见便生崇拜之心,我祖父不但爱红生这个特殊行当,更崇拜演红生的王先生的为人。
一九一九年我祖父正好二十岁。经“上海三利”之一王永利的介绍,拜王先生为师,在扬州大明寺平山堂举行了拜师仪式。
“上海三利”是王先生班中的三个武花,除王永利外,还有弟子李春利和李永利(李万春之父)。此外,武丑刘长林,也是舞台上的佼佼者,王先生的左右手。我祖父是弟子中最小的。徒弟中还有周信芳(麒麟童)和林树森,义子中还有苗胜春。
我祖父成了“王派”表演艺术的继承人之后,五年多与王先生形影不离,王先生毫无保留地将他所演的全部的关公戏都传给了祖父。
祖父第二次到汉口是搭程砚秋剧团来汉大舞台演出,大约是一九二九年左右。同来的有老生谭小培、小生王又荃、老旦文亮臣、小花脸曹二庚和贾多才,我祖父应的是武老生。祖父在汉大舞台上陪程砚秋演出的剧中人有:《审头刺汤》中的陆炳、《红拂传》中的李靖、《碧玉簪》中的张瑞华、《玉狮坠》中的吴仁杰、《十三妹》中的华忠和安学海、《梅妃》中的开元皇帝、《聂隐娘》中的总兵、《沈云英》中的沈志绪。从这些剧目中可以看出程砚秋演出剧目的繁多,戏路的广泛。
最后一次登汉大舞台,是抗日战争时期,年代记不清了那次祖父是应荣蝶仙之邀到汉口的。当时我祖父挑班唱关公戏。同去的人还有武生吴彦衡和刘雪亭(刘博扬)、花脸刘砚亭和陈富瑞、小生高维廉等。
祖父到达武汉后,在汉口大街上出现了两个同样的宣传队。每个宣传队都是洋鼓洋号在前边吹吹打打,后面是几个人抬着一个大牌子,上写“老三麻子王鸿寿授业弟子,威震华南、文武老生红生泰斗林树森,择日在花园演出”,“老三麻子王鸿寿先生入室弟子,威震华北、文武老生红生泰斗李洪春,择日在汉大舞台演出”。一连三天就这么宣传。这一宣传,我祖父与我林树森师爷才知道相互的到来。祖父偷着给他打了个电话,约他见面。早晨利用遛早弯儿的时候和林先生见面了。他俩都认为他们这样不经本人同意的宣传,是有意让两人打“对台”。为了不上这个当,宣传由它,可剧目得由自己排。如果不按自己定的单子排,就不唱!他们不知道底细,就按照我祖父交的剧目单子安排演出了。林先生唱《走单骑》,我祖父唱《古城会》;林先生唱《斩华雄》,我祖父唱《单刀会》;林先生唱《临江会》,我祖父唱《屯土山》。反正都是唱关公戏,就是剧目不相同!就连老生戏也对不上台,林先生唱《扫松下书》,我祖父唱《截江夺斗》;林先生唱《徐策跑城》,我祖父唱《对刀步战》……就这样,两个月一天戏没停,一次"台"也没对上。
最后,剧场老板可能有所察觉,他们都要求我祖父与林树森在合同将满的最后七天,都唱《走麦城》。看来这“台”非对不可了,怎么办呢?祖父还是遛早弯儿、公园见、定决策!林树森先演七天《走麦城》,我祖父装七天病,林先生回上海后,我祖父再演七天《走麦城》,然后回北京。就这样戏唱了下来,"南林北李"的名誉也得到了。
这次的演出之后,我祖父就没有再登过汉大舞台。我祖父八十五岁时,还说过“如果有机会,还想去汉口,去看朋友,去演出,去登那熟悉的汉大舞台。”
2003年12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