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秋之所以能创立京剧张派旦角艺术,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外,还与他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有关。我在采访曾与张君秋合作达45年之久的小生名家刘雪涛时,得知了当年排演京剧《望江亭》的一些情况。

先是在1954年,张君秋和刘雪涛连看了两遍川剧《评雪辨踪》后,便决定将之移植成京剧《彩楼记》。一共只用了一个月就排完并公演,获得了成功。也就是在此两年后--1956年,他们二位在看了另一出川剧《谭记儿》之后,感到也适宜移植为京剧。剧作家王雁就将之改编为京剧《望江亭》。正在此时,他们剧团要到宁沪一带进行巡回演出。为了抓紧时间把握机遇,张君秋就在赴宁的火车上把《望江亭》的剧本分发给大家,让各自对角色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创造。并决定由张君秋与琴师何顺信负责唱腔,刘雪涛分管每个角色的衣着行头。他们在南京营业演出期间,除每晚正常演出外,白天就紧锣密鼓地排演《望江亭》。后来,他们在上海演出的一个月内,刘雪涛把所有行头全都定做完毕,还在沪引制了一大批《望江亭》的宣传海报,准备在北京提前张贴。这时,所有唱腔几乎都已经定了下来,只有末场谭记儿的一段"二六"尚未编好。于是,张君秋就让刘雪涛用一整天的时间,把所有小生的"二六"唱段全都唱给他听。就这样,张君秋边听边琢磨,他的这段谭记儿的"二六"唱腔就是按小生的唱法设计的。他们在沪时,还是分秒必争地利用每个白天排戏,到了临离沪的最后一场,张君秋终于打出了人们从未看过的新戏《望江亭》,一下子就轰动了上海滩。他们大队人马一回到北京,便大张旗鼓地演了起来。由于张君秋等人演得好,唱腔又相当优美,再加之宣传还非常超前,果然立即引起了广泛好评。刘雪涛说:《望江亭》从排到演,仅用了45天,而且全是在宁沪两地演出期间。原来与此同时,侯玉兰与江世玉这两位名家也是在厉兵秣马地赶排此剧,结果被张君秋他们抢了先。刘雪涛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竞争!"

现如今,《望江亭》已成为张派的经典剧目,其中许多唱段早已脍炙人口。我们真应该感张君秋当初的竞争意识。这也使我想到如今的一些新戏的排演,又是兴师动众大制作,又是"马拉松"式的长时间反复排练,又是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大投入……到头来,戏是演了,也就是短期行为地呼隆一气,一轰而起一哄而散,根本成不了什么经典,老百姓的血汗钱付之东流。最后,最多说句:就算缴了学费。这哪里有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头脑?我想,张君秋排演《望江亭》的竞争意识还是应当好好学习的。 (2001.10.9)

吕铭康:青岛市少年宫编辑部(邮 266012) 兼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京剧节目主持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