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过去的2005年中,戏曲圈有什么事件让你我激情洋溢?有什么戏曲作品让你我回味再三?有什么戏曲新鲜词经常挂在你我嘴边?业内人士说,2005年的戏曲,文事迭迭、收获频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年”。在辞旧迎新之际,《梨园周刊》为读者梳理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14个“关键词”,以此作为这一年的压岁文。——编者

第九届中国戏剧节 最重贴近 关键词:还戏于民

11月16日至12月1日,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在宁波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戏剧艺术团体带去了20个剧种的24台剧目,有话剧、歌剧、京剧、昆曲和诸多地方戏剧种,其中既有人们熟知的越剧、评剧等大剧种,也有海城喇叭戏、淮海剧、歌仔戏等小剧种。上海京剧院的新编古装戏《廉吏于成龙》在24台正式参评剧目中以得票最高占据了优秀剧目奖榜首位置。
与历届戏剧节相比,这届戏剧节凸显了“戏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主题。首先,现代题材剧目占了近一半。其中关注“三农”问题的现代戏又占了1/3。各地的戏剧家们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创作出一批“三贴近”作品,热情讴歌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揭示出了许多在百姓生活中、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里被忽视了的问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比如:辽宁鞍山市戏曲剧院的海城喇叭戏《跷中情》、江苏省淮海剧团的《豆腐宴》、长春市双阳评剧团的《三嫂》等都是经过观众尤其是农民观众的检验,大受欢迎的好戏。这些剧目无论是主题立意、剧本结构、叙事手法,还是导演在二度创作中所作出的探索和尝试,都是围绕着如何让更多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为目的的。
另一方面,这届戏剧节全面实行了低票价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普通百姓走进剧场。组委会还有针对性地把“家乡戏”的戏票赠送给在宁波的外地人。“亲民”成为这一届戏剧节落实“还戏于民”战略的最大亮点。

文化部 选十大“京剧重点院团” 关键词:京剧“瘦身”

11月上旬,文化部组建了四个专家小组奔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当地的京剧院团进行考察,为的是实施一项影响深远的京剧演出团体改革方案:评选出10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并对这10个重点京剧院团的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演出设施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文化部将对各京剧院团的运作状况进行定期复查,综合指标被“非重点”超过的重点院团,将让位于超出者。未被评选上“国家重点”的京剧院团,还可采取股份制等形式自主发展。这一举措表明,全国京剧院团的体制深化改革已全面启动。
目前,文化部组成的四个专家小组已经结束了对全国京剧院团评估验收的工作。经过筛选,有25个京剧院团将有机会跻身十大“重点院团”之列。
对这一改革措施,申报竞选进“十大重点”的各家京剧院团的领导虽然都不愿意在公布结果前发表看法,但是他们都向记者表示,对于这种举措非常赞同。据了解,为了参加此次评选,一些京剧院还将剧场、办公楼翻建一新,改善了剧院内部的办公环境和排练、演出环境。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下而上的评估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整全国京剧院团总量和布局的过程,也是全面提升京剧院团自身素质、推进体制改革和内部机制改革的过程,还是帮助京剧院团瘦身健体、增强自身活力的过程。这一措施公布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促使京剧院团积极主动地面向群众、走向市场的目的,已经在部分院团里见到了成效。

京剧电视大赛不受“超女”影响 关键词:青春京剧

第五届CCTV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结果,10月份在北京揭晓,全国有20名京剧新秀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金奖。其中,在京各京剧院团、院校有9人夺金。在他们中间,既有已经小有名气的“熟脸”,也有观众还不那么熟悉的新人;既有首次参赛就“金榜题名”的,也有上届已拿过金奖的。
今年的第五届CCTV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在进行中的那几个月里,虽然有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在同时举行,但还是有众多喜爱京剧的铁杆观众观看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并参与了投票。据统计,全国有166个城市的数万名观众通过网络和手机参与了打分,最终,武旦李丹、青衣丁晓君等九名选手获得了“最受观众欢迎的选手”称号。另据统计,本届获奖的20位演员,平均年龄低于往届,使这次大赛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从这届开始,CCTV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将每四年定期举办一次。

第三批十大精品戏曲 仍占三台 关键词:程婴夺冠

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于11月中旬揭晓。新入选的十部精品作品中,现实题材占了50%,歌舞《云南映象》使民营院团创作演出的剧目首次被纳入了精品剧目之列。
今年的30台初选剧目在年初确定后,中央财政给予了15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地方财政也投入了近2000万元。入选本年度十大精品剧目的戏曲作品有河南省豫剧二团的《程婴救孤》、上海昆剧团的《班昭》、山东省吕剧院的《补天》三台剧目。比起首批十大精品剧目中戏曲占了六台,第三批十大精品剧目中的戏曲剧目只和第二批持平,都只有三台。但本年度的“十大”精品中,豫剧《程婴救孤》占据了榜首,要比上一批强。昆剧《班昭》和吕剧《补天》都是从上一年度入围剧目中滚动到本年度入围剧目里的,其实滚动到本年度的剧目并不止这两出,之所以这两出最终入选“十大”,还在于又经过了认真的修改、磨合,确实有所提高。尤其是再度经受了市场的检验。

实验剧场 “叫板”长安大戏院 关键词:剧场竞争

开戏前可以观看化妆,散戏后可以欣赏藏品——这就是位于中国京剧院新办公楼8层的实验剧场。今年10月底,中国京剧院在新建的实验剧场内推出了套餐式服务,也拉开了北京京剧演出剧场之间的竞争帷幕。
经过近一个月的院庆演出,目前实验剧场已经走入正轨,进入经常性演出和每个周末的固定演出,与已经经营多年、蜚声海内外的北京长安大剧院唱起了“对台”。实验剧场虽不大,只有278个席位,但这也成为该剧场的优势,在这里演出的所有演员均采用原声,不再使用“小蜜蜂”(胸部麦克风),大大提高了演出的声音质量和效果。为了增强竞争力,这个小剧场还推出了套餐式服务——“京剧艺术博览+演员化妆+观看演出”,让观众从多层面体味京味文化和京剧艺术。而长安大戏院也不无准备,拿现在和实验剧场的竞争积攒经验,以应对梅兰芳大剧院落成后的更大挑战。

“弱势行当”搞起校际联赛 关键词:整体京剧

“八省市校际京剧联赛”11月上旬开始在京、津、沪、鲁、鄂、吉、黑、辽等省、直辖市举办,在全国各戏曲艺术院校引起很大反响。
京剧各个行当是一个整体,一出戏的水平如何,不是只看老生、青衣、铜锤花脸唱得如何,要看整体水平,要靠各个行当的配合。近些年来有一种不好的趋势,京剧分化为以唱为主的强势行当和以做、武为主的弱势行当。以至于有些有识之士不无担忧地说,京剧快变成“演唱剧”了,京剧演员快变成“晚会演员”了。毋庸置疑的是,晚会为宣扬京剧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许多戏校、剧团因此而忽略了对做工演员、武戏演员的培养,则是不争的事实。对京剧整体造成的不良后果已经有所显露。
为此,荀派名家、戏曲教育家孙毓敏发起了这一赛事,她说:“这个比赛就是要为花旦、小生、做工老生、架子花、武二花、文丑和武行等京剧‘弱势行当’搭建一个平台,促进和帮助这些行当的提高和发展。这次大赛各校选手的水平都不错,上海有个选手,在一张桌子上连翻了30多个跟头,连评委都看呆了。有了今年的比赛经验,我们会考虑每年举办一次。”
最终,有24名选手获得了一等奖,其中最小的才11岁,最大的不过17岁。作为发起者的孙毓敏本身就是国内目前最著名的花旦之一,可这次获奖人数最多的花旦组里却没有一人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其公正性可见一斑。(记者 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