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几句,顺便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方家。
首先要向yunshen先生道歉,昨天发帖有些过激,可能冲撞您了,望海涵。 前一阵看了坛上的一些帖子气愤之下说再不来了,但京剧情结估计这辈子难以割舍了,所以不来是不可能了。
说说我对李世济老师的看法,当然,都是个人的想法,我不认识李老师,也没这个欲望,更不知道什么内幕,喜欢她的唱没事的时候听听就行了,有机会就去剧场看看演出,我不愿参与到圈内去,因为我觉得一旦参与进去,谁对你客气一点,谁更平易近人一些,和谁相熟一些,这些都很容易左右你的好恶,京剧就是自己休闲的一个方式,再深深陶醉其中也成不了自己一生的事业,那样反倒变味儿了。但我对任劳任怨地为我们服务地那些戏迷朋友很敬佩,在此也对他们表示深深地感谢。我其实对李老师地唱腔远没有到痴迷地程度,只是喜欢,因为她的唱腔在程派中甚至京剧界都显得卓尔不群,很有自己的特色。但我还是更喜欢听程师、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的,然后是迟小秋、张火丁,呵呵,下面还真是没有了,包括刘桂娟。
言归正传。我对李老师的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老师对京剧的普及、发展功不可没。这个作用不可小视,特别是今天更加的弥足珍贵。有多少年轻人是听了李老师的演唱才对京剧发生兴趣进而步入京剧艺术殿堂的没有人去统计,但从网上的好多网友的发言来看,这个数目决不会小。为什么不是更多的人听了程师的唱片或者其他人的演唱而对京剧产生兴趣,大家思考过吗?
李老师在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大意是:当她演出结束谢幕时看到台下掌声中站起来白花花的白头发一大片,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展年轻观众(要不然,京剧这样下去就完了!)。从这方面来说,李老师是成功的,她实现了她的愿望。 所以当今,不管你把张火丁、于魁智等几个当红演员的艺术归于哪个层次,他们对京剧事业的贡献不可否认,或者说他们就是现在京剧大厦的台柱子。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团把他们象明星一样的来包装,也是源于此吧。现在市场经济了,产品都在搞宣传搞推广,中央电视台这么牛的单位还要宣传,何况京剧?京剧事业的发展要有几个明星,要有社会活动家、宣传媒体、商业人士的参与、运作,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不行了。
有人可能说:京剧本来就是古典艺术,不能染上铜臭气,你那是糟蹋艺术。那你还不了解京剧的历史。京剧原来是京戏。它一开始到现在也是植根于底层群众的。没有了观众,国家投再多钱又能怎么样?象纪程这样的大活动,全国只有京津沪三地,又是张火丁这样的头号当红明星的演出,她在上海天蟾的《春闺梦》这样的拿手剧目的演出上座也不过八九成,大家就没有感到危机?没人愿意掏钱看戏,你的再高的艺术没人喜欢,又有什么用? 大家喜欢京剧,喜欢听某人的唱腔,可以,但不能因为这个就排斥其他的,就说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是艺术。别人不喜欢,就说人家不懂艺术。别动不动就拿艺术说事。
想想唐诗宋词,想想我国的古诗词艺术。那是艺术勿庸置疑。晚清的秀才文人在干什么?摇头晃脑,陶醉在他们的艺术之中。亡了。昆曲艺术,越来越高雅,只有文人才子来做所谓的研究,来欣赏,现在又怎么样呢?
这又引出第二:李老师的艺术的风格和层次问题。一般大家在谈论五老时,都把李老师排在末位。估计好多人把她排在末位都觉得勉强。新先生最好的继承了程师盛年时的艺术,虽然是私淑,但她全面的掌握了程派的精髓,并且比程师多了些妩媚,多了些女性的气质,她的艺术是令人敬仰的。赵先生很好的继承了程师晚年时期的艺术。并且他有很深的文化功底,令他塑造的舞台形象都濡染了儒家的文化气韵,很有大家闺秀的气质。而王先生是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全面的继承了程师的艺术,又赋予了婉约缠绵的独特气质。而李老师的表演,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觉得她连一个入门的程派演员都算不上。因为印象中的程派就是凄冷的面部表情和幽咽婉转的唱腔,而她的唱是高、亮、甜,象百鸟朝凤里的鸟叫。另外,眼神要么神采飞扬,要么顾盼生姿,动作更是象生活中的一样,举手投足都显得很随意,太生活化了,全然没有其他京剧演员舞台上的那个味儿。想一想,这来唱旬派还能凑合,唱苦大仇深的程派根本不沾边。刚开始我也把她打入了冷宫,好长时间没再听。偶然的一次重听了一下,从她的唱腔里品出了京剧的韵味儿(还不是程味,那时还认为她根本不是程派),另外听着她的气息控制的很好,伴奏很美,不像其他演员好像就一个京胡在那里里个龙。就这样越听越有味儿,就听下来了。继而产生了兴趣,这样的唱腔也能把程派的韵味儿表现出来?我把她的唱片反复的听过,从《锁麟囊》里的“一霎时”到《六月雪》里的“没来由”,她用她那高亢亮丽的唱腔都能把人物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听完有一种很酣畅的感觉。听程师的演唱,闭上眼睛,感觉声音就好像是从远处飘来,如诉如泣,若断若续,听李老师的演唱也有这种感觉。并且,程师的更多的像是寂静处哀怨的哭诉,李老师更多的像是远山的回声。再多次看她的表演,反复看碟片,发现她的表情动作也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在舞台上随意的发挥。都是经过周密思考和细心安排的。我想,这些我就不必要举例子了吧?
后来看到李老师的一篇文章,说到她早年同马连良先生同台,深受马先生影响,她摸索着在程派中吸收进马派的华丽潇洒,梅派的典雅大方,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这便找到了源头。这和上面的发展青年观众,大概就是李老师改革的出发点吧。
在我们想来,把程派和马派糅合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是两个极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但李老师也成功了,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但我还是认为把马派揉进程派极大的损伤了程派的表现力。也很难让程派的戏迷接受。因为他们喜欢程派就是喜欢那种凄凄惨惨,那种幽幽怨怨,他们听程派就是冲着这个来了,猛一下冒出来这么一个,确实很难接受。这大概也是把她排在末位的原因之一吧?李老师为什么没有自立一派,也就无从知道了。 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她的艺术的层次问题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何况艺术好像也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京剧的大花园就应该百花齐放。想看热烈奔放的,有;想看哀婉缠绵的,有;想看潇洒风流的,有;想看典雅和平的,也有。这才是京剧艺术的春天。就算她的艺术的层次低,我想,她也有她存在的价值。有几个年轻人一开始看了又胖又老的演员扮个年轻小姐扭扭捏捏咿咿呀呀的一唱半天就能对京剧艺术产生兴趣?我调查了好多大学生,他们一句话:那玩意一哼唧半天,又老又丑,谁能听的懂?大学生尚且如此(毕竟有文化基础,学过古文,了解民族艺术),更何况普通老百姓?其实这又出来第三个问题:
第三:改革与发展。京剧其实一开始根本谁也没把它当艺术。就是唱曲的。不过多几个人,能搭个班,不用一个人赶几个角色。那个时候它就在群众中间,和劳苦大众走的最近。后来,达官贵人开始听了,连皇上太后也爱听了,这时候有吃供奉的了,但绝大多数还是底层的草台班。演员就靠这个吃饭,养家糊口。那时候没什么这个那个流派的标准,就两个标准:演的象,唱的好听。解放了,迎来了京剧艺术的春天,也把京剧送入了尴尬境地。旧社会的下三烂一下子成了艺术大师,成了国宝,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创作表演热情。演员不用靠卖票吃饭了,都是为社会服务的国家工作人员,拿工资,听领导安排唱戏,和市场割裂开了。这个时候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文章。梅大师,程大师舞台上的一个眼神,一句唱腔,他们能写出洋洋洒洒几万字的评论文章。学术性的研究是需要的,但陷入象红学一样的研究对京剧来说是个灾难。所以,要只是把京剧放在古典艺术的高台上供着,那京剧就离死期不远了。
我理想中的京剧园地应该是: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既有专业水平观众,又有业余水平观众。既要有把观众领进门的,又要有带着观众继续深造的。所以,张火丁的水袖和男性化唱腔行家再说她过火煽情,我也认为她是好的。张火丁你再说她唱的不咋的,年轻观众喜欢。她在舞台上的美不需要你去慢慢品就能领略的到。有多少年轻人看过她的表演被她富有磁性的唱腔和美轮美奂的水袖所震撼!当然,看的多了,可能好多人都开始转向迟小秋,五老,以至程师,但你不能因此而说她不如迟小秋。单她那舞台上的气质就是其他任何人学不来的。这也说明演员都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唱,你偏要说张火丁太男性化,没亮音,其实王吟秋也是嗓子窄,这都是先天条件,没法改变,关键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所以,京剧要发展,关键是现在去了解观众。不能想当然,闭门造车。你再以为你那是多高尚的艺术,没用,观众不承认,不想看。
第四:京剧艺术体系的问题。现在的京剧教学基本上还是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教学体系。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所以现在有人老动不动拿正宗说事。李老师唱了60多年的戏,还有人居然归纳出她晚年用大嗓、声嘶力竭是发声方法不对!或者说不正宗!还说出了莫名其妙的什么脑后音,什么共鸣。程师在世就没说过自己是脑后音,王吟秋先生在世时也反对什么脑后音,这都是好事者自己的想当然,没任何科学依据。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艺术家该退休了却被别人说发声方法不对,一辈子全唱错了,真是有点荒唐可笑。不要说一个票友之言是否可信,就是程师说的就是正宗就是科学么?程师的发声方法是国家推广的唯一标准么?程师也是周游欧洲回国后才确立的自己的声腔的呀。
李老师晚年的大嗓我个人以为是不得以而用之。都知道李老师在程派传人中,她的嗓音显得高亮,调门要高些,其他都略显低沉,低沉些晚年气力不足还好补救,再低沉些倒显得韵味更醇厚,但高了就麻烦了,想保持高音气力不足,嗓子不允许,只有用大嗓了。其实,不管唱的好不好听,七十多岁了能出来唱就不错了,老了谁不想颐养天年?另外,只要出来唱有人听,有人买票,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象有的演员上座二三成倒真该考虑了。相反,反而是场场爆满,掌声雷动。
第五:纪程演出引出的几个话题。
我老是很纳闷,李老师古稀之年出来组织纪程活动,没有人问声辛苦反倒骂声一片(网上),为什么?其他传人没见什么行动,最多出来接受一下采访,谈谈程师的绝活,跟老师学艺的感受,倒是一片溢美之词?我决不敢对李丹林老师、江新蓉老师等前辈有什么不敬,但我想听听他们正宗的程腔的时候,在网上找了个遍,也没找到一个唱段。李老师倒是一大串。我想,网友们的骂声肯定也不是空穴来风,肯定有根据。但你说现在的这个社会谁还能打压谁?谁有权力不让谁唱?但你非想搭别人的班子那就没办法了。我们作为戏迷,最好不要搅和到老一辈的私人恩怨里面去。同门之间有这些也可以理解,四大名旦之间也不是铁哥们。因为他们是吃这碗饭的,他们之间是竞争的关系。戏迷没有利益的冲突,就不要参与其中了。我们只管看戏。
程派传人中除了新先生外,大都还没老到唱不动的地步。为什么不出来?别人不让唱就自己组织商业演出。正宗的程派艺术,自己的才是真玩意儿,又有那么多热心的鸣不平的观众戏迷,票友都能组织出几个像样的纪念演出,为什么他们就不行?为什么一旦面对市场时就那么苍白无力?
况且,还有几个问题我想不明白。她既然那么小肚鸡肠,排斥异己,那么标榜自己的新程派,为什么她还带着赵的弟子当红明星张火丁、王的嫡传迟小秋演出?她不怕他们抢了自己的光彩?她既然那么急于树立自己的新程派,她为什么给刘桂娟的学习环境那么宽松?刘桂娟,吕洋,到隋晓庆,都只能找到一星半点的她的影子,她那么不容别人,为什么没把他们三个培养成自己的复制品?而是让他们三个择优而学,按自己的条件发展?可以说,李老师一退出舞台,她的新程派也就烟消云散了。她连一个像样的传人都没有,标榜自己这样的一个流不下去的新程派有什么意义?我们夸赞刘桂娟择优而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她的老师在里面的作用?并没有看出她有什么门户之见。
还有,京剧界好像只有李老师有如此一个宏大的唐乐队,在传人中她的配角演员也是独具特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我们都知道,配角演员不好当,要演的不瘟不火,关键不能抢主角的戏,连程师也是如此。但李老师的配角演员是那样的出色,那样的随意挥洒,好像一点也没有抢了戏让主角不高兴的顾虑。李并没有那么一味的突出自己呀。
这些,是不是很矛盾呢?
但从舞台上的眼神和动作表情,可以看出李老师肯定是那种个性比较强的人。不低头,不认输。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她在老年丧子后还能不影响舞台演出。否则,老伴卧病在床,幼孙呱呱待哺,还能坚持演出,这决不是一般人能经受的住的。 这样也就很有可能原来和其他人有什么死结让她一辈子不能原谅别人。
但我们戏迷还是不要参与到这些私人恩怨当中去。替别人鸣不平更无此必要。这只能让死结越来越多。当然,我也很想能看到更多的程派艺术家的精彩演出。
至于她现在的大嗓,声嘶力竭,大家没必要要求太高。李老师也没有把这个作为一个成功经验推广到小一辈演员身上。别一提李老师就是晚年失败的改革,失败不失败还要等以后下结论,现在还太早了吧? 对于刘桂娟,我倒是很担心她的择优而学。现在把戏唱的象唱歌一般,生硬,没有韵味。既没有掌握到程派的精华,也没有把李老师的精髓学到手。现在李老师还在,等李老师退出舞台了要她独挡一面的时候,还真不好说。
写了一大堆,算是把我想说的话都吐出来了。也希望各位方家能指导一二。大家一起讨论,千万别冷嘲热讽。有话好好说。

本贴由继程于2004年1月08日14:48:3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