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沙龙”特邀主持人和宝堂:借助“第三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的召开,全国87所高校和单位的240名京剧爱好者欢聚北京,使我们看到了大学京剧在短短几年中迅速发展和普及。我们喊了20年“振兴京剧”,结果是京剧院团越来越少,演出剧场越来越少,演出剧目越来越少,演员收入越来越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就在我们感到振兴无望的时候,我们切身感受到从各个高校吹来的春风,使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那为什么京剧艺术在全国各个高校都得到迅速地,实实在在地发展呢?我们能不能在高找到振兴京剧的秘方呢?诗经说:“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所以我们请来一些有志高校京剧普及工作的代表,请他们介绍一下有关情况。首先请来自南国的代表,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负责京剧选修课的姜兴发教授发表高论。
姜兴发:我主要以我在中山大学开展京剧课的情况说说发展高校京剧的现实意义和它的可行性。这几年京剧的振兴工作花了不少钱,做了不少事,据说是为了争取青年观众,排演了不少新剧目,可是观众仍然不多,京剧离大学生越来越远,一曰看不懂,二曰节奏慢。有位中学生很喜欢京剧,却被同学认为是精神不正常的人。京剧已经在青年一代中被认为是非常陌生,非常没落的艺术。江泽民同志说:“如果一个民族将本民族的文化丧失了,那么这个民族的存在也将是不可能的。”现在高校的莘莘学子都是我们未来的民族骄子,京剧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如果高校学生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包括京剧艺术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就有可能陷入民族虚无主义的陷坑,这是多么可怕呀!因此在高校开展京剧艺术的普及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我这几年在中山大学上京剧课,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通过一个学期,短短十几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就开始向京剧靠拢了,对京剧的看法改变了,学习京剧的热情越来越高了。甚至经过几年的努力,京剧的普及工作就会超过地方,就拿广州来说,喜欢京剧并参与活动的人数不过200多人,而且中老年占多数。我们中山大学一个中文系上“京剧选修课”的就有300多人,而且都是青年人。如果广州的高校有一半开设京剧课,几年下来,在广州就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京剧就会在广州大有市场了。为什么京剧能够在高校得到如此可喜的发展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我们中山大学的领导认识到京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杰作,与我们的美育、人文、历史、社会、民族、民俗等学科尤其文科教学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学生接受京剧艺术有它独特的视角,有它得天独厚的文化基础。
和宝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60多所高校设置了京剧课程,每个高校都有一位或几位京剧教师,他们以披荆斩棘的精神开拓京剧教学,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是普及京剧的模范,是振兴京剧的功臣,这次演唱研讨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向他们致敬!姜兴发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请江西师范大学的振兴京剧功臣贺琛先生介绍他的宝贵经验。
贺琛:我们是从1996年开始把京剧推向大学课堂的,历时9 年的艰辛历程,取得了初步成果。首先我们成立了由学院领导为社长的京剧学社,同时开设《京剧的学习与欣赏》的公修课程,由教务处和大学团委提出:“组建学生京剧团要列入文体专项技能训练的公选课模块,被批准参加学生京剧团活动的学生增记一个学分。每年要排练几个折子戏 ,作为学校的文化活动与对外交流的品牌和窗口,并要在重大节日作公开演出。”2000年11月,江西师大庆祝建校60年,四场文艺晚会就有一场京剧晚会,取得重大成功;2001年6月,庆祝建党80年,举行了学生京剧团专场演出,全部由学生演出了现代戏、传统戏、还有合唱、清唱、彩唱等等,一时成为全省一大新闻。2002年10月,学生京剧团首次派出黄娟娟、彭媛媛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返校后做汇报演出。2003年6月学生京剧团100多位学生在学校大礼堂做第三场汇报演出并参加中央电视台“过把瘾”节目的录制。2004年8月,学校批准学生京剧团组织9 名学生,7名教工赴京参加第三届高校京剧节。获得嘉奖,学校获组织奖。数年来,选修京剧课程的学生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达到1400多人。许多同学从拒绝京剧,到迷恋京剧,许多同学通过学习感受到京剧中蕴涵着传统 的民族精神,体现着真善美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不懂芭蕾舞,但是不能不懂京剧。我们的胡建锋同学学习京剧后说,京剧必将陪伴我的终生;陈刚同学说,他为祖国有京剧而自豪,为自己学到了京剧而骄傲;胡宝莲同学说,她要把自己对京剧的热爱来影响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有时,一个同学在宿舍唱京剧,马上就会有人随声附和,形成宿舍里的大合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走在校园的甬道时也哼哼京剧的唱腔,京剧已经在江西师大的校园里蔚然成风。这次他们在参加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中是最多最好的。在学校的京剧晚会上参加演出的演员全部由学生担任,这在江西省已经产生了很广泛的影响。许多走进京剧课堂的大学生说:“我们过去对京剧有一种偏见,现在我们切身感受到京剧是博大精深的综合性艺术。因为京剧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国粹,学习京剧能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热爱祖国文化的目的。”当许多同学通过学习认识到京剧的艺术价值后,对京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例如吴强同学说:“我现在完全相信,在京剧的沉默背后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一旦爆发出来,就会像喷发的火山,一发而不可收。” 这一切说明京剧在高校大有可为,高校是京剧发展的沃土,高校师生是京剧最广阔的知音,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定要把京剧的选修课上好。我们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和宝堂:贺琛老师在江西高校搞京剧课程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我是由衷钦佩的。京剧为什么能够走进大学?京剧走进大学的意义在那里?在这方面我感到安徽工业大学的马雅丽老师有着比较深刻地见解。现在我们就请马老师谈一谈。
马雅丽:根据我对京剧的认识,我以为京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地方在于它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的遗产,在国破家散的年代,京剧成为人们寄托希望的精神家园。远远超出了戏剧的范畴,而具有多重的社会价值。京剧由此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古今,奠定了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比肩的国粹地位。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弥补大学生文化修养的不足。使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扩充大学生文化积累的源泉是很必要的。随着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已经融入世界一体化的框架中,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社会文化虽然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状态,但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文化的根源仍然是传统的民族文化。而京剧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曾经拥有极其广泛的大众基础,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象征性符号。它是伦理的,又是审美的,是经验的,又是理性的。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一个不懂得本民族历史的人,永远都长不大。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可能就是因为距离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太远了。所以把京剧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就是通过京剧这个“点”向学生展开传统文化的“面”。好象是文化家园路径上的一个路标,指示跋涉者寻找自己精神追求的方向。今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压力下,首先在理性上认知京剧,然后在感性上亲近京剧,欣赏京剧,最后通过高校学生这个“点”在社会上燎原为大众这个“面”,最终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回归于社会,落地生根。无论京剧的未来如何,至少,它在今天仍然肩负使命。
和宝堂:我们的高校老师就是以这样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积极开展着高校京剧的教育活动。他们赋予京剧以重要的教育、净化、升华社会心灵的历史使命,说明他们自己也自觉地承担起社会教育的使命。现在请华中农业大学播撒京剧种子的老园丁叶柏年先生发言。
叶柏年:我提出两个问题,与大家探讨一下。在我们武汉有四十多所高校,开展京剧选修课的大概只有十所,少得可怜。为了京剧的复兴,应该说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很好,我们已经搞了8年,尝到了甜头,但是也有些苦头,我们要申请,要备课,要到处准备资料,甚至还要自己花钱,费了很大的力气培养的好苗子,唱得很好了,又要毕业,走了。我们又要从头来继续培养,当然对社会做贡献,为京剧做贡献,也是值得的。现在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每个学期30个课时,分成两半,一半讲课,一半看音像资料。一个上午看一出《贵妃醉酒》就要快一个小时了,还那里有时间学习唱腔。后来就改成晚上,利用课余时间来看录象,有时候是先讲后看,有时是先看后讲。这样就节约出时间在课堂上教唱腔。我们讲课的内容有京剧的历史、现状、前景、特征、行当、流派、声腔、板式、身段等等,学习的唱腔大都是脍炙人口的流行唱段,例如《女起解》、《红灯记》和《挂帅》等等。因为经费问题,我们不敢请专业老师来讲,由我们本校的三、四位老师来讲,由我来教唱腔。为了使我们的努力取得实际的成果,不走形式,我们坚持宽进严出的政策,所以我们的考试设置了一定的标准。我们的考试分为口试,以平时成绩为主,笔试共两课时,包括填空题、问答题和判断题,占60分,一篇500字短文占40分,主要写收获和体会。这样一来,就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拿到学分,使那些只重学分,不重学识的在我们课堂里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被淘汰。我们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绝大多数都能认真听课并顺利通过考试。使学生对京剧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特别是听到几位京剧名家的讲演,例如老艺术家王婉华老师和彭泽林老师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讲唱结合的演讲,使同学们无不被他们的精湛技艺所倾倒,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极大兴趣。8年来,我们的选修课《京剧艺术欣赏和学唱》教学效果都比较显著学生们颇有收获,他们不仅懂得了一些京剧知识,学会5到6个唱段,部分学生还在全系或全校,甚至是全省高校的文艺晚会上演出,获得好评。不少学生说:“京剧选修课使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戏迷,京剧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现在我只要一听到京剧,就忍不住要哼上两句,真觉得身轻气爽。 ”听到这样的感慨,看到一个个这样的小戏迷,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我们的做法是否合适,希望大家指正。(掌声)
和宝堂:大家的掌声说明大家也被感动了,大家也为这些新生的戏迷感到莫大的欣慰。感谢叶柏年老师,感谢华中农业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下面请复旦大学的章伟国老师说说上海的情况。
章伟国:我就不按讲稿来讲了,主要来吹一吹我们复旦大学的情况。在大学开展京剧艺术课程,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课程体系。我们知道振兴京剧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更是专业团体的事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产品只生产,没有人买不行,一出戏演得再好,没有观众也不行,所以观众也是振兴京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记得,在上海天蟾舞台重张的那年,观众虽然也很多,爆满了,但是在台下一看,都是白发苍苍的一片,这个现象后来越来越严重。我们认为要扭转这种现象,必须从青年人抓起,尤其要从高校学生抓起。这个任务很大程度落到了学校的身上,所以我们在大学开始筹划、开设京剧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设立,我们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戏迷和票友,随着他们走上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现在上海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京剧课程,在上海形成了不小的气候,不少的戏迷群体。前不久,天蟾舞台庆祝重张10周年,我看到台下虽然有不少老年人,但是青年观众明显增多了,而且在演出后,我看到许多年轻观众,竟然不顾剧场工作人员的阻挠,爬上舞台请艺术家签名留念,照相合影,完全像追星族追港台歌星那样的场面,我们作为教师来说看了当时的情景真是很感动的。我认为高校许多领导和老师在振兴京剧的问题上是非常认真的,我们学校教务处是从1995年正式把《京剧艺术欣赏和唱腔实践》列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由贾玉润老师和上海京剧院的施雪怀老师共同制定了大纲并主持这门课程,以后交学校艺术中心管理,由宋诒莺和施雪怀老师一起主管,在教学中他们付出了非常辛勤的劳动。在课堂上,学生们 边听,边看,边学,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是他们感到与京剧艺术“相见恨晚”。以至人人都要学会一到两段唱腔,在期末考核时要求他们能够跟着胡琴唱一段。课程结束时,我们也要求他们写一篇《我心目中的京剧》的短文,都对京剧充满了感情。总之,我们看到京剧只有走向青年,走进课堂,严格遵从自身的发展规律,京剧才有希望。
和宝堂:施雪怀老师是谭富英先生的亲传弟子,他不但继承了谭富英先生的艺术,也继承了谭先生的高尚品格,在我们京剧界是有口皆碑的,复旦大学有施老师坐镇,取得如此成就也就不奇怪了。章伟国老师说他们的学生写了许多心得体会,我看了很受感动,我现在摘要给大家念几段好不好。第一个学生叫程薇,她说“我对京剧的认识实在太贫乏,没想到上了大学,才上了一节课,我就决定要选修这门课了,现在礼拜三晚上的京剧课成为我的最爱。”毛均泓同学说:“只有三个月,突然对京剧有了兴趣,当看到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我会在台下看得出神,觉得心无外物。”马煜同学说:“忘不了第一次上台演唱时的紧张,忘不了穿上戏服站在观众面前的激动,忘不了第一次在剧场听戏的感受。是京剧选修课把感动留给了我,让我真正地走进京剧的殿堂。正如尚长荣先生所说,京剧正向我们青年一代走来。”朱建峰同学说:“误解也好,不喜欢也好,都是因为不‘懂’戏,看戏就讲究一个‘懂’字。”黄丽同学说:“上完第一节课后,我隐约感到一些京剧特有的东西被我们所误解,如所谓拖沓冗长缓慢的唱腔原来是那么迷人,京剧中的学问实在是太多了,大到行当艺术,小到一个动作细节,都值得很好学习,真是博大精深,是融合了很多艺术种类的综合性美学,我确实被它处处折射出美的魅力所折服。”杨金亮同学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听施雪怀老师的演讲和示范,我真有点嫉妒唱得好的那对男女同学,但是听施老师说这样的唱工至少要几年的功夫,随之而来的是我心里的服气。……在大学里找京剧观众和票友的接班人是一个很务实和有效的捷径,……毕竟,大学里都是中国的精英。”唐佩颖同学说:“当我们厌倦了重金属摇滚,披头士的狂放,当我们走进中国京剧艺术的大礼堂(即复旦大学的5102大教室)我们常常感悟到京剧背后所含附着巨大的文化、艺术传统的现代的无与伦比的美感。这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徐征杰同学说:“我逐渐理解了京剧的唱腔中为什么有的字要拖很长的时间,原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悲伤、高兴、振奋和激动,所以会唱京剧的人在高兴时唱一段可以助兴,伤感时,唱一段可以宣泄。”潘丹霞同学说:“当铿锵的唱腔飘扬的5102教室里,我感到自己当初对京剧的敬畏是多么无知与渺小,后来当老师请来胡琴让我们唱的时候,我混混然觉得自己也是舞台上的一员,在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戏台上演绎着别人,也演绎着自己。我还会继续喜欢京剧的,穷尽我的一生,它值得。”鲁怡然同学说:“京剧入门难,但是你一旦入了门,想不喜欢也不容易。”好了,不多念了,实在太多了,我是越念越激动,大家越听越爱听,有些文章我建议能够全文发表就好了。广州,上海的谈了,现在我们转移到北方的内蒙,请内蒙古大学的史震己先生发言。
史震己:在我没有开设京剧课以前,我们内蒙古大学已经20年没有听见过京剧声音,什么大大小小的文艺晚会从没有一个京剧的节目,五年前,我们受到内地的启发,京剧选修课的设置使京剧活动在大学里很快发展起来,各类文艺晚会上时有学生演唱京剧选段,甚至也出现了一个学生唱,全宿舍的学生和的现象。迄今已经有百余名学生参加了我们学校京剧爱好者协会的活动。我们讲课的教室越来越大,票友协会又相继成立了分会,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多。努力培养新一代观众,尤其是高文化层次的观众是振兴京剧的关键之一。总之把大学的京剧选修课办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还希望高校应该以自己的文化优势对京剧进行理论研究,而不应该闭门教学,自娱自乐。我本人就认为目前京剧界存在许多问题,对京剧发展很不利。甚至会断送它的前途。例如大制作的政绩戏,要不要搞?京剧要不要话剧导演?移步到底换形还是不换形?这都是关系着京剧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不认真探讨就谈不上京剧的复兴。我就不明白,有什么必要耗费成百上千万资金去排演什么《大唐贵妃》,有这些钱能恢复多少受观众欢迎的传统的经典老戏。有人说《大唐贵妃》在上海演出,票价高达3000元,还场场客满,我就不信,有多少人每月收入能到3000元?既然有如此好的市场效应,为何不坚持下来?为什么有钱不要呢?关注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逐步营建高校京剧研究的学术气氛,我认为是有利于京剧事业健康发展的。
和宝堂:湖北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京剧社来了个沈浩老师,能唱老生、花脸、青衣,能够一赶二的唱《智取威虎山》,还能一赶三的唱《智斗》,请他来说两句。
沈浩:本来应该是杨锦霞老师来讲的,我们是教学医院,也是临床医院,她有个手术,昨天唱完《诗文会》就回医院了,我现在替她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京剧社的情况。我们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了艰苦的道路,但是我们六年来定期,定时,风雨无阻的活动,全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除了大武汉学医院提供场所,经费外,许多戏迷积极主动拜师学艺,使艺术水平显著提高,所以我们的剧社在湖北高校享有盛名。我们的中南医院京剧社是我们武汉大学四个分社之一,全部由中青年教职工组成,包括教授、博士和各个科室的主任、领导。六年来,我们多次与武警部队联欢,参加拥军爱民活动,武汉地区高校联谊活动和参加八省市京剧票友演唱会,武汉高校演唱会,京剧社成立4周年和6周年的庆祝专场演唱活动等等。我们还多次与医院的病友联欢,慰问病友,多次兄弟院校剧社联欢,既增进了友谊,又提高了我们的演唱水平。也为院校和医院的精神文明做出了贡献。大家知道,武汉是个大火炉,可是当我们在医院的大门前举办京剧纳凉晚会时,当地的群众热情极其高涨,比武汉的火炉还要热,把医院门前的道路拥堵得水泄不通。说明京剧艺术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希望全国各地的票友到坐落在武汉美丽的东湖之滨的中南医院做客,亲临指导。
和宝堂:大家知道,广州京剧团早就解散了,那么广州高校的京剧还能搞得起来吗?请听中山大学冯道堆教授一一道来。
冯道堆:东西南北中,唱京戏不能到广东。所以当我在我们广东的中山大学上京剧课的时候,大家都说我是独创偏门。我这次斗胆到北京来谈京剧实在是受到杨叔子一篇文章的鼓励,他的题目就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这给我很大的鼓舞,因为他强调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大学教育只教科学技术,轻视人文教育是不对的,所以我就理直气壮地在大学开展京剧艺术教学。由于语言的关系,许多人都认为让京剧走近广东人最难。所以我一开始上课只有20来人。然而,很快就逐步升温,现在每年的学生都有200多人了。现在我就把我们的经验和体会略微谈一下。我讲课时特别注意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梅派的《凤还巢》,使学生对于什么是民族的传统美,古典美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情感体验,并把这一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我的体验是,唱戏会有气出丹田,痛快淋漓的感觉,就象刚洗完澡一样舒服。记得我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我唱了“苏三离了洪洞县”,南方的学生对我这样的老头竟然能唱出娇滴滴的女声都流露出惊奇的眼光。然后我一边让学生学习文化音乐知识,一边让他们亲身体验尝试,这样就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每堂课我都会带上胡琴,一边拉,一边教唱,不少南方学生感到奇特无比,学期末我在南北校区的两个班里的260名学生中选了50多个学生参加广东省第八届业余京剧汇演的京剧大联唱,这也是我的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部分。这就是我坚持“创设气氛,激情导入,诱发兴趣”的方法,有效地聚拢了大量的京剧爱好者,甚至吸引了许多外校的研究生来校旁听,使偏门、冷门变成了正门和热门。现在每周五的京剧选修课又与每周六的学生票房中心的活动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京剧成了学业,又成了娱乐,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兴旺。我是地道的广东人,为什么不爱粤剧爱京剧呢?我个人认为京剧的声腔艺术水平高得多,我是数学系的老师,不是戏曲出身,对艺术只能凭自己的听觉的直观感受来取舍。我所以教京剧,因为我认为世界上一切艺术都和人们的思想心理有密切关系,京剧也一 样,2000年前的《乐记》就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以心,然后器乐从之。”从弗洛伊德到马斯洛都重视人的情感发泄,人需要情感的更新,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很多人的忧郁症就是没有地方发泄造成的,如果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能够唱戏,得到发泄,我想他就不会去杀人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整个封建社会几乎都把儒家思想作为立国之本,忠孝节义的封建礼教也是京剧所宣扬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时期,我们的忠是忠于国家和人民,孝,是孝敬父母,长辈,节是对家庭负责;义,就是讲诚信。时代不同,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也不同了,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就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至今唯一幸存的文明实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民族的传统,没有自己民族独有的民族观念,就不会有民族的凝聚力,我们在高校中开设京剧欣赏选修课的目的就是对广大青年进行民族观念的教育,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我们完全应该提高到这个高度来认识我们的历史使命。最后我想对教育管理部门提点希望:请关注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只重视科学技术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特别是民族传统观念的教育,这是中国高校教育的缺失,希望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做出适当的特殊的投入。中国不缺这点钱,广东不缺这点钱,缺的是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和宝堂:老先生语言铿锵,掷地有声,我相信我们的教育部长听到后,一定会三思而行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展戏曲教学,成绩也不小,而且通过五音和五行的关系把戏曲与中医教学也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很有意义的创造。下面我们就请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李嘉庆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嘉庆: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他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山东中医药大学从1999年开设京剧选修课,当时上课学生共102人;2000年是260人;2001年是346人,2002年是483人,同时还吸收了山东师大、山东工大和山东财经学院等兄弟院校的学生,以及部队学员和外国留学生前来学习。从学生增加的幅度看,我们感到当代大学生对学习民族艺术的迫切性,同时也说明京剧本身所体现的巨大文化价值最容易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欣赏。在开设京剧课的时候,学校对是否开京剧课的问题还是有争论的。我们还进行了中国戏曲和中医药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论探讨,阐述了中国戏曲的学习对加深理解中医学的 促进作用。例如京剧的艺术特征是综合性、写意性和虚拟性,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形象思维。中医强调阴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戏曲离不开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五行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中医则把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以五行配五音,即木音角,火音徵,土音宫,金音商,水音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就说:“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于脾而和正圣,商动于肺而和正义,角动于肝而和正仁,徵动于心而和正体,羽动于肾而和正智。”足见五音特征与五脏功能相应,故尔可用音乐治疗相应的脏腑病变。从此,使我们认识到京剧选修课可以与中医药学的主干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了。《戏曲欣赏》课开设后我们又组建了大学生戏曲爱好者协会,下设京剧部、豫剧部、黄 > 梅戏部、吕剧部和器乐部等等。我们的水平不断提高,演出越来越受欢迎,促使我们的大学生进一步开发智力,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和宝堂:我们早就知道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京剧团搞得非常出色,这次一见,真是名不虚传。他们的戏码都高人一筹,例如《樊江关》、《拾玉镯》和《穆柯寨》,都是一般票友不敢问津的。现在我们就请他们的团长米锦芙介绍情况。
米锦芙:在我们南开外语学院,几乎每一个学习过京剧的学生都说过“京剧是很神圣的。”每次学院举办综合文艺晚会,京剧节目的掌声总是最热烈的。京剧的选修课堂始终是爆满的。为什么呢?我认为京剧自身历史虽然只有不到200年,但是她源远流长,她不仅继承了盛唐歌舞,宋元杂剧等传统戏剧精华,不断吸取各地方剧种之长而臻于完美,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最高形式。同时,京剧又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民俗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部中国社会发展画卷,具有完美的形式和美学特征。现代大学生学习过东西方哲学史和文艺理论,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一旦接触京剧,他们就会以这个高度为切入点来认知京剧,并以此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从而感受到京剧有着任何外来艺术无法替代的魅力。所以很多大学生第一次接触京剧就会被深深地吸引。我非常同意刚才中山、复旦等大学的发言,京剧确实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京剧所宣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社会所认同和尊重的也在规范着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行为。我们虽然生活在商品社会,信息社会,学习的异国语言文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意识和道德规范与京剧所弘扬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所以我们的大学生很容易认同京剧,接受京剧。更何况京剧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很多看过好莱坞大片直白地表现爱情的方式,他们更喜欢孙玉姣和傅朋眉目传情的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更含蓄,更动人。大学京剧的开展,我们还看到了流行音乐与传统京剧并存,拉丁舞与《拾玉镯》共处的现象,这说明了时尚与传统是对立与统一的,也是可以完美结合的,所以我们的王亚婷同学前演昆曲《秋江》,后唱“邓丽君歌曲”;梁爽同学前演《樊江关》,接着又跳起了迪斯科。他们从没有感到二者的隔阂,反而从传统和时尚的交相辉映中更加活泼,更加充实。我们的京剧团成立5年来,已经在校园中形成了一个京剧群体,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大学生正以青春的热情展示着京剧的风采。尤其使我们感到鼓舞的是我们这个大学生京剧团有幸成为第一个登上国际舞台的业余京剧团。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当我们在日本的函馆市政府门前看到飘扬着五星红旗时,庄严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这是为我们京剧团的到来而升起的五星红旗,当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和南开带给我们的巨大荣誉和崇高责任,同时,中国京剧也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得到了升华。这次演出所得到的轰动效果至今激励着我们热爱京剧,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艺术的心。最后我要说明一点,在京剧艺术走向大学生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要有一位热情弘扬和普及京剧的,具有真才实学的老师,中山大学如此,复旦大学如此,南开也不例外,我们南开外院京剧团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绩,就是因为有一位不辞辛苦、辛勤教学的李小惠老师。
孙毓敏:请允许我提议,为李小惠老师,也为在各个高校辅导京剧的专业老师,工作在振兴京剧第一线的功臣表示感谢,鼓掌致意,好不好?(全体鼓掌)
和宝堂:请华中科技大学的陶绪楠教授发言。
陶绪楠:本来我也想谈一下高校的京剧教育工作,写了5大页,但是与大家所说的大同小异,我就不重复说了。说些大家没有涉及的问题。一是我们的京剧票社也成立8、9年了,像我们这种社会组织最难解决的就是申报批准的问题,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就是挂靠在炎黄京剧票友联谊会的下边,人家是省里领导组织的票社,我们作为他们的二级组织,集体会员,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反正我们也不图什么名义,但这是个窍门。二是要充分发挥省级高校京剧促进会的作用,这次安徽、江西等几个省就是组织起来参加这次大会的,我希望更多的省级高校京剧促进会都组织起来,将使我们的活动更加健康,更加有秩序地发展。三是要使大学京剧持续、深入、有序地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大受教育面,就要纳入本校人文课程的选修课,加强学分的管理,即由校方规定,理工医管各专业的学生选修“人文课程”不得少于10个学分,获得此学分方能取得毕业资格。四是教学方式应该以京剧的基本知识为主,教育方应提供较完整的教材、参考资料和一定资历的教师,尽快将京剧教育纳入正规课程教学管理,使教、学双方的质量及成效有了监督和保障。五是教学内容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一是“主题讲授”,二是“剧目欣赏”,同时组织学生到剧场看戏;邀请学生登台体验演员表演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实现大学生与京剧的零距离接触。总之,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成绩是显著的,不少同学甚至说:选修了京剧课后,感觉京剧在我们的心目中焕然一新,那精美的服装,别致的脸谱,跌宕的唱腔,忽然间有了新的含义和美感。
和宝堂:请厦门大学生物系胡维弘发言。
胡维弘:我是学生物的,有什么资格来讲京剧呢?没有,可是我不甘心,让我们祖国最宝贵的艺术就这么流失了。怎么能够让她落到如此凄凉的地步。所以我就斗胆开课了。我特别同意华中科技大学的陶老师强调的学分管理。对此,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开课前三轮,京剧选修课属于B类选修课,中途大约有半数退出。后三轮改为A类课,学分与毕业、学位相联系,学生从40人立即增加到140人,教学情况截然不同。但是光靠学分的严格管理,显然还是非常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开课之初就通过京剧本身的艺术魅力吊起学生的胃口。所以我始终把“欣赏”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先要给学生一个最有吸引力的“第一印象”,接着再通过欣赏获取心灵的陶醉。兴趣由欣赏而生,学习的积极性便可以因为兴趣而增强。那么第一节课怎么上呢?我只要求学生以平静、客观、耐心来看几段戏再说。然后就让学生看戏。看什么呢?主要是表现京剧深厚功夫的三段戏,一是紧张有趣的《三岔口》,二是轻松亲切的《拾玉镯》,三是凝重深沉的《打金砖》,这其实是对付老外的思路,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比较能够扣动学生的心,每次都出现好奇旁听的学生急切要求 补选的现象。作为在高校开设京剧课的教师,我与同道学长抱有相同的心愿:希望戏曲艺术这一中华民族的珍贵传统文化能够冲破世俗的浮躁,被青年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所接受。我偏处一隅,眼界欠广,甚至从来没有带学生现场看戏的机会,谨以一孔之见求教诸位学长。
和宝堂:发言的都是教授,下面我们请一位学生现身说法吧,有请南京师大的殷翀同学。
殷翀:我好象是唯一的大学生,所以我还是有发言权的,我的题目是学生戏曲社团在高校中如何成长?我们光裕戏曲社是一个包括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评剧、评弹、平话等艺术门类的,管理完备,活动丰富,在校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多年来,我们每周日晚上为戏曲欣赏课,播放一些经典戏曲VCD,例如各个剧种的《西厢记》,然后请专家来进行深入的阐述。每周三我们聘请表演艺术家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我们的很多同学都成为了疯狂的戏迷,我和我的同学就是这样。我以大学生的身份要说明一点,大学生不是不喜欢戏曲,而是不了解戏曲,只要了解了,看到了,再通过我们这种零距离的接触,很快就会喜欢,甚至都会像我们这样想不喜欢都不行了。我们的教材中也有戏曲内容,但是有词没谱,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有人说戏曲没有市场,其实全国的大学生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我认为张建国团长带戏进入大学是非常具有远见的举措。所以我们强烈要求文化教育的主管部门,对我们大学生多一点投入,不要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排演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新戏,说句实在话,我们青年人最喜欢的,最能打动我们心的戏,还是那些传统的骨子老戏。(鼓掌)比如我们学生自己筹措了一些钱,在今年4月25日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戏曲晚会,包括 京剧、京歌、扬剧、黄梅戏、评剧、越剧、昆曲、相声等在内的综合晚会,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现在我们又制定了许多大戏的排练计划,筹备在南京举办全国大学生戏曲邀请赛。总之大学生戏曲前途无限,方兴未艾。(鼓掌)
和宝堂:多么激动人心啊?现在请江西师大的龙祥凤老师发言。
龙祥凤:我是一个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医生,平常喜欢唱歌。有一天路过我们学院的大礼堂,听到里面在演出京剧,我就进去了,只赶上最后一个戏,就是《锁麟囊》,感到非常好听,比唱歌好听。从此我就喜欢上了京剧并开始学戏。这次到北京来唱戏,唱得很不好,像是唱歌。但是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一定要坚持唱下去。
和宝堂:下面请曾经到我们京剧沙龙做客的老朋友,也是这次最年轻的老师,也是我们这次高校演唱会的唯一的主演《穆柯寨》穆桂英的刀马旦,来自南开外语学院的刘佳发言。
刘佳:我是后来加进来的,因为我刚从国外回来,就参加这次盛会,非常感谢大会组委会。我要说的中心题目是“与世界一起爱京剧”,我认为京剧艺术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古老,最伟大的艺术创造,但是它对我们人类至今有着致命的诱惑。我们的京剧曾经在我们国家多灾多难的时候走出国门,但是却能够有力地征服了世界,征服了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我在大学教书,接触了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向他们传播京剧已经成为我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发现让外国人喜欢京剧,迷上京剧,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么一件困难的事情。刚才米老师也说过,我们南开大学到日本的函馆市演出,虽然一开戏,铿锵的锣鼓声把日本人吓了一跳,但是并没有妨碍他们热爱京剧的热情。后来在我给他们上京剧欣赏课的时候,我感到京剧的一个唱腔,一幅脸谱,一个动作都能立刻把他们征服。所以我发现京剧的美是超越国界的,京剧的魅力是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京剧走向世界也得益于前辈大师给我们铺平的道路。所以许多外国人对京剧有一种渴望,我们就可以毫无障碍的向世界介绍京剧。首先我认为让外国人喜欢京剧是第一步,那么如何让他们这种一见钟情式的热情能够长久,要让他们尊重我们的京剧,要让他们从猎奇到对他们永恒的影响,就需要我们给他们解除一些误解和偏见。例如有一次我在天津给国际儿童艺术节讲京剧欣赏课的时候,有个韩国人就提问说,你们的京剧里面总是男人演女人,女人演男人,是否你们都是同性恋者呢?我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他们在后来对京剧的逐渐接触中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和宝堂:下面请这次大会的组委会主任孙毓敏发言。
孙毓敏:首先我要向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老师和学生表示衷心的欢迎和感谢。你们高校的京剧搞得那么扎实,那么深入,那么轰轰烈烈,我是没有想到的,真让我喜出望外。目前京剧危机日益严重,而你们学习京剧的热情那么高涨,你们的选修课办得那么规范,在这次演唱研讨会上又都表现得那么优秀,对我们专业演员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莫大的鼓舞。你们以实际行动支撑着我们的京剧事业,应该说没有你们如此真诚地发扬光大,大量的京剧传统戏,流派戏早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连我们专业演员存在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小了。所以我要说,京剧,主要指它最本体的,最实质的艺术形式和流派剧目,在你们那里,也在我们这里,但是就目前来说,是在你们那里。因为你们看到京剧艺术对我们加强民族意识教育的意义,看到京剧在人文教育中的位置,看到京剧的危机与目前青年人的浮躁心理的密切关系。所以你们对京剧的重视和认识程度是我们特别应该学习的。
和宝堂:从目前来说,大学需要京剧,大学是京剧的绿色通道,谁在大学找到京剧的市场,谁将是真正的京剧赢家。从历史来说,在五四时期,就有人借着“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极力污蔑京剧,诋毁京剧,甚至漫骂梅兰芳。到现在的京剧现代化、时尚化、话剧化,都说明,在我们中国人中,确实有一些人总是认为西方文明胜过东方文明,总是要以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甚至认为东方一切都是腐朽的,没落的,京剧尤其如此。所以梅兰芳到了美国,到了苏联,到了日本,载誉而归,给那些妄自菲薄的洋奴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认为京剧必须话剧化,认为京剧的表现手法太落后。他们不再漫骂梅兰芳,但是他们极力反对“移步不换形”,反对梅兰芳的理论和体系,以至今天把京剧改得面目全非。一个不懂京剧的话剧导演在京剧院的排演场耀武扬威,把京剧骂得狗血喷头。甚至极其残酷地把一再强调不要用布景影响表演的梅兰芳竟然也被他们围困在大布景之中。然而,就在这时,我看到80多所大学师生,非常准确地找到了京剧的本质,找到了京剧的精华,也找到了京剧危机的原因,找到了京剧复兴的契机,我衷心祝愿大学京剧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谢谢!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2004.10)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