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李盛斌自幼坐科富连成,他与同科的高盛麟、杨盛春被称为"武生三杰"。他能戏甚多,尤其是根据梆子改编为京剧的头二本《伐子都》著称,这出戏注重唱、做、翻、摔,他演来无不帅、美、冲、脆,遂成为他的代表作,被誉为"活子都"。
1958年李盛斌在福建创办京剧学校,从此投身戏曲教育事业。他到北京、上海等地招生时,很多京剧名宿都愿意把孩子交给他培养。如萧长华的孙子润年,袁世海的儿子小海等都成了该校的学生。对待学生,他因材施教,从不考虑什么亲属关系,只是看准哪个学生确是京剧的料儿,又肯亲学苦练,就重点培养。如有位同学是从福建省一个县里招来的,家里很穷,盖的被子都是一些小布头拼起来的,穿的鞋也是用碎布块儿拼的梆,由家里做的。但该生练功十分刻苦,有股子韧劲儿。作为校长李盛斌对他十分器重,并充满信心,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倾囊相授。先后教了《武松打虎》、《恶虎村》、《界牌关》、《白水滩》、《野猪林》等戏。此外,还经常把该生叫到家里来,拿出好吃的给他改善伙食,同时送给他一些营养品,希望他持之以恒,早日成材。后来这位同学不负重望,事业有成。这与李盛斌精心培育是分不开的。
李盛斌经常带领学生到福建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受到部队的欢迎。有一次与部队联欢,部队的师长很喜爱京剧,他演唱《捉放曹》中的老生陈宫,李盛斌竟反串曹操,二人同台演出,异彩纷呈,受到热烈欢迎,增进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李盛斌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在全校师生中有口皆碑,堪称楷模。众所周知他是演武生的,从来不剃头,平生也最爱护头发。可有一次,一位福建籍的中央领导来到福州视察,点名要看他的《芦花荡》。他二话没说,毅然把心爱的头发剃光,勾出一幅妩媚传神的张飞脸谱。演出获得成功,使在场的师生们深受鼓舞和教益。
李盛斌不单对京剧的生、旦、净、丑各行十分精通,同时对打鼓(单皮)也很在行。每逢戏校演出武戏时,他都亲自来打鼓。他打的鼓点儿清脆稳健,注重感情,能给演员的唱、做、念、打锦上添花。且对"下手活"(大锣、铙钹、小锣)也有所启示。轻重缓急,变化有致,使大家懂得了敲锣打鼓只有"会戏",才能"带戏",才能与演员配合默契。
李盛斌还经常深入课堂观摩教学,并进行现场辅导。有一次,老生课堂正在说《黄鹤楼》,他先看了一会儿,然后说道:"赵云是员大将,一定要把大将风度演出来。这出戏,赵云虽是个配角,但不能有丝毫松懈,尤其是下场的身段,一定要演好。"接着他就边说边做示范。他双手提起靠牌子,走一小圆场,到下场门时,扔下靠牌子,蹦起"双飞燕儿",一个"反云手",冲台口"三笑",后退。再一个"反云手",跨右腿,踢左腿,一个"栽锤"接"反飞脚",然后亮住冲下。这套动作不但造型优美,而且充分地表达了人物此时此刻的急切心情。师生们看后,赞叹不已。
李盛斌在长年的艺术实践中,无论是演戏,还是育人,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摘自
原《戏剧电影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