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大学生做了一个网站叫"美哉,于魁智",进到城楼一观风景,只听得里面热闹纷纷。原来喜欢京剧的年轻人那么多。有一些"魁智迷" "直嗓子""红拂女" "珠帘寨主""中国贵妃"在讨论去哪里看于老板的戏,去哪里买于老板的光盘,讨论于老板是否德艺双馨,祝贺于老板在40岁生日当天入选"十杰青年"可谓双喜临门,还有人做了一本有于魁智很多精美图片的漂亮册子《于音美韵》……看到这些,我忍不住去到中国京剧院二团把驾等,等候了于魁智到此谈谈谈心。
说实话,在北京,车公庄这地方我肯定是走过不下几十遍的,可是很奇怪,我就从来没看见附近有过"中国京剧院"的牌子。等到我要去采访于魁智的时候,从官园桥拐过去,就在桥的东南角,闪闪的牌子我一下子就看见了,咿咿呀呀吊嗓子的唱腔我也听见了。

“两大憾事”和“两次掉眼泪”

恐怕谁也无法否认在当今京剧界于魁智的实力与地位,更有钟爱他的人把他奉为当今京剧界的领军人物,也正是由于他在京剧的继承和发扬中的突出贡献,才在第1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中占了一席之地。今天的名角,当然也是从当初的无名小卒走过来的。"有时不愿想起过去,因为会想起很多酸楚的事。"不愿谈过去的于魁智,在我的一再追问下,还是"从10多岁有记忆时"说起。
他生平的两大憾事之一,就是没有自始至终系统学习文化知识。10岁也就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学唱样板戏,13岁时在现代京剧《大橹歌》中担任主角连演百余场,在沈阳就算小有名气了。在沈阳京剧院学了6年,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4年后分配到中国京剧院。"戏文学了不少,类似"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煎穿""金乌坠玉兔升"的,都特别能感染我,可惜就是没有在自己真正梦想的课堂上,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于魁智感慨,直到进入中国戏曲学院第2届京剧研究生班,"还有点半路出家的感觉,毕竟已近不惑之年,重新回到学校,自己的演出、剧团的行政事务还有家庭生活都会牵扯一部分精力。"
另一大遗憾就是至今没穿过军装,而于魁智从小就想当兵,当年沈阳京剧院去学校招生,看着招生的老师身上穿的就是军装,虽然并没有带领章帽徽,可是10岁的自己"以为这就是参军了",高高兴兴跟着"部队"就走了。提起这件事,于魁智至今还耿耿于怀,"后来想自己的性格,还真是适合去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一下。"
戏台上的老生如声名煊赫的伍子胥,身经百战的杨令公都会以袖遮面"珠泪双流",那当然是人不伤心不掉泪。于魁智当初到北京报考戏曲学院的时候,也有过两次落泪的情景。
不必细说当年的于魁智是如何历经坎坷从沈阳乘火车"站了12个小时"来到北京的了,总之从没出过远门的他,穿一件背心,内裤里缝着全家人节衣缩食攒下的 200元钱和250斤全国粮票,白天参加戏曲学院的考试,而且还明知道"当年面向全国就只招两名老生",晚上在北京火车站露宿,到了北京一星期之后,有一天也是无意中,忽然眼前出现了天安门, "我记得那时是傍晚,天有点阴,燕子低飞,广场上有人在放风筝",17岁的小生这时候"越思越想好伤惨",坐在旗杆下忍不住就哭了。
再一次落泪时隔不长,1978年9月5日,入学的日子,走进中国戏曲学院的宿舍,在上铺铺床单的时候,偷偷地幸福地掉了几滴眼泪。 时至今日,有着30年艺龄、演过了悲欢众生相的于魁智,开车出去办事,能走长安街就尽量不走别的街,不过要看一眼天安门广场,忆起自己滴落在这儿年少青涩的泪。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崇尚传统敢于革新

现场去听于魁智的戏,以我连票友都谈不上的身份听来,也觉得这人唱的就是好,唱腔清润、醇厚、灵活、含蓄,高低升沉,收放自如,无一处不让人熨帖。
戏迷中总有人会议论于魁智到底属于哪一派,是余(叔岩)派、李(少春)派还是杨(宝森)派的。"应该说,我从一开始就想形成自己的风格,我没正式拜师就是因为他们各有特点和专长,想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所以,有过多年的舞台实践之后,于魁智在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声乐在气息运用和发音位置上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同时他也一直在探索,看观众能否接受他的一些改变。
京剧经典的东西太多了,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都会引发继承和创新的争议。前些年有部很不错的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位老戏迷就总要钻牛角尖:"这霸王出场,究竟是该走五步还是七步?"
对此于魁智解释:"那还得分是在什么地方,在人民大会堂和人民剧场演出能一样吗?"再说了,一个演员出场,半天都到不了台口,出来亮相后又是整冠又是捋胡子还得抖袖子,年轻些的观众自然要嫌节奏慢了,所以有的场合,"那些程式化的东西,该省的就省了,京剧如今也要注入时代气息"。
如此这般,于魁智就把一些老戏唱出了新鲜劲儿,他先后恢复的传统戏《响马传》、《野猪林》、《满江红》等都深受欢迎。从观众的反映中,他也看到了传统戏创新的可能和空间。当然传统戏最可贵之处,就是可以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创新的前提是"不能破坏京剧的规律", 京剧的改革,决非不分时代、题材,不根据自身条件盲目创新。

“戏里的角色”和“戏外的人生”

于魁智扮演的一系列栩栩如生、流光溢彩的舞台艺术形象,使他成为当今中国最为走红的京剧文武老生。身处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舞台上却要塑造一系列情态各异的老生形象,怎么去应对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落差呢?
于魁智说因为从小唱老生,人也弄得有些"未老先衰",可见"入戏"入得厉害。舞台上,演伍子胥过文昭关就得愁容满面,唱到"思来想去我的肝肠断"就真是肝肠寸断了,最后一夜急白了头,到"对天发下宏誓愿,我不杀平王--我的心怎甘",那可是一身国仇家恨,与仇人誓不两立的劲儿全使出来了。不过于魁智"出戏"也快,到后台卸了装,清瘦兀立的他戏装换西装,就该说"这两天没睡好觉",而不说"夜夜何曾得安眠"了。
个别青年演员就做不到这样,唱《四郎探母》吧,唱 "想当年沙滩会一场血战,只杀得血成河尸骨堆山"没有感觉,唱"思老母不由儿肝肠痛断,想老娘不由人珠泪不干"还没感觉,晃晃悠悠,就等着55分钟过去后,忙不迭地 "叫--小--番--",一声高腔直冲九霄博得满堂彩,这样就纯属为技巧而技巧了。
我一定要于魁智评论,像戏台上杨四郎、薛平贵之类扔下自己的妻子,跑到异邦去娶个公主逍遥快活这种行径,放在今天的社会会怎么样?于魁智笑着作答:"怎么可能,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娶两个老婆了,再说了,如今也很难找到守寒窑做18年寡妇的王宝钏了!"看看,京剧艺术家对人情事故很是了然啦!
当然,京剧艺术家跟我们时尚青年是一样的,有自己的网站,喜欢音乐、足球、上网(据说经常去有个叫咚咚锵的中华戏曲网),给他发E-mail也会有回音,还说自己"也向往去酒吧、歌厅,只不过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

妻子知书达礼,儿子还在幼儿园

京剧艺术家当然也有妻贤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谈到这个话题,据我看,于魁智的眼前已是"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艳阳天春光好百鸟声喧"了。
妻子是1990年于魁智赴香港演出时认识的,一场戏唱下来,扮相、唱腔都美不胜收的男演员遇见了前来献花的女观众,一壁厢是"特别羡慕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一壁厢是"特别喜欢从事舞台艺术古典艺术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夫唱妇随就走到了今天。
妻子的知书达礼对于魁智有了很大的帮助,他还可以一心扑在京剧事业上"不用担心后院起火"。美丽柔情的妻子,有过加拿大留学的背景,学的是最热门的工商管理,有自己的公司,却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做着很多事,建立艺术档案,出版发行音像制品,好让丈夫醉心于舞台塑造更多更完美的舞台形象。
唱京剧的人里面"夫妻档"有好些,比较出名的就是耿其昌、李维康夫妇了。但于魁智说自己这种家庭模式也挺好,两个人如果都忙着演出,担心孩子的教育会受到影响。
说到孩子,我刚问到"您会不会让孩子……"于魁智就打断我的话:"你不用说了,是想问我会不会子承父业吧?不会的。"才4岁的儿子现在国贸幼儿园,小家伙已开始学英文,爱唱歌,听嗓音还挺有乃父作风,但是"唱京剧确实太苦了,而且成才率太低,淘汰率太高",不过,做父亲的有令,儿子长大了不要求他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得"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
于魁智还说得出理由,我听说他的朋友孟广禄,已立下誓言"子孙后代不允许唱京剧",这是从何说起,"国粹"好不容易发扬到今天,名角们自断其后路,也不想想别人家的孩子有没有这份条件,又吃不吃得了这份苦,唉!

是团长,还是“十大杰出青年”

于魁智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是中国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是中国京剧院二团的团长,同时还当选第1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按我的理解,一般在艺术上造诣匪浅的人,让他去做行政管理就会差点火候,而从事京剧这门古老艺术的人一般又不容易成为声名远扬的公众人物。
听于魁智自己怎么解释。
"当初选择学京剧并没有太高的理想和愿望,只是朦胧走上这条路,也不知道将来会走到哪一步。"最早恢复上演传统京剧的时候,于魁智的角色叫"青袍"或者说是"戳大岗的",就是套一件长袍站在台后,看着舞台上的角儿淋漓尽致地表演,不知道戳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分配到中国京剧院之后,于魁智跑了三年龙套,天天翻跟头,眼见着一批老艺术家们在焕发艺术青春, "那三年,也没敢闲着,经常登门向老师求教,《乌盆记》、《击鼓骂曹》、《四郎探母》等戏都是那时候学的。" 于魁智的机会出现在1985年,"那时中国京剧院在鞍钢演出,《华容道》中演关公的演员因故无法演出,老艺术家袁世海举荐了在跑龙套的我。我知道这是机会,虽然我从没学过红生戏,但我还是答应下来了。一共排了4天就演出了,结果是"小关公轰动了大鞍钢",从此剧团的人知道我是有潜力的了。"
从此于魁智更是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明白自己"注定要吃这碗饭"。此后隔年参加一次国内重大京剧比赛,于魁智都很是露脸,1993年更是名列梅兰芳金奖大赛生角组榜首。近年来他在各地巡回演出,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及美洲,曾8次赴台湾演出, 10次赴香港演出。"担任中国京剧院二团的团长,当然更多的是为了剧团的发展,为了弘扬京剧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
至于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于魁智感到"我的梦想成了现实",不过"又有些惶惶不安",因为"从内心觉得自己只是付出了份内的努力,尽了一些京剧演员应尽的职责,得到这样高的荣誉,惟恐自己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回首来时路,于魁智在颁奖典礼上对青年人说了一番话,大意如下:
青年人要珍惜当今的时代,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不懈追求,努力向上,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甘文瑾,《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