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行有句俗话:嗓子是本钱。有多少好演员凭着一条好嗓子唱红大江南北。又有多少人因为嗓子的先天条件,无法圆了舞台梦。其实,好演员并不是单纯的好嗓子,而是运用的方法。也就是所说的发音位置。现在有些人,嗓子时好时坏,就是因为发音位置的不准确造成的。而有些人通过努力实践找到了嗓子的最佳位置,但没有上升到理论,也是无法理解透彻的。
纵观现在声乐界,还未尝有人将这套理论系统、详细的整理概括出来。而薛志清先生研究的“开声十三法”,正是发音位置的关键。如果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这是结合戏曲的吐字归音、行腔共鸣的一种发声方法。所有的演唱都基于这个理论。
这里说的“开声十三法”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请大家阅览。如果有志之人感兴趣,欢迎和薛志清先生联系:01084253608。薛先生愿出让版权,请有意者联盟,将这套理论传播到全世界,为演艺、声乐界做出贡献!
开声十三法
作者:薛志清
声乐艺术是一门科学,凡属科学的东西就必定有它的规律性:
形似音 形似音是根据中国古音韵十三辙推算出来的,它出自唱词的尾音,因为每个字都属于十三道辙,比如:"江阳辙"阳字的尾音是"昂",而昂里还有另一个音的存在,这个音就是形似音,这样唱昂字时,必须同时唱"形似音",也就是两个音同时唱,而且要以"形似音"为主,声音才会畅通无阻,声音可以推出去,拉回来,运用非常自如。如果昂字里面不加"形似音",声音不厚立不起来,而且一推声音就会扣死,有气也用不上,声带处在"封闭式"。所以,声音决不会通,有的演员,在演唱时声音总开不了,自己也很着急,但不知毛病出自何处,不懂得一个声音里面,还有另一个声音的存在;有的演员在唱时声音很好,都是已经运用了"形似音"也就是"双声",但他们是感性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虽然声音很好但不知是怎么发出来的,反复性很大,最轻者,也是会感到昨天演唱时这个音很好,今天怎么有点不舒服,以此反反复复闹得演员一生当中,对嗓子非常谨慎恐怕出现什么毛病,觉得嗓子非常难以对付,严重者已成心病。
“形似音”目前在声乐界里还没有发现 在众多的声乐专家当中,各有各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一针见血的说到病根上,学生在接受他们这种既"抽象"又含糊不清的理论时,理解相当慢,有的学生即便摸到方法,也不一定是教师教的。
“形似音”就不一样了,它很容易被演唱者接受,因为它有具体的东西,它可以通过指清楚演员在演唱时为什么不行,哪个音不通,哪个音通,为什么不通,应该怎么唱用字或音把这个音标出来,标的非常细致,这样演员在接受时目标清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唱,以哪个为主,哪个点为副,思维清楚也就好练,进步也就明显了。
“形似音”在世界上诞生了多少年,现在已无从考证,我本人只是到现在才发现它。能发现它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获,因为到目前还没有谁发现了它的存在。"形似音"已经存在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文艺史上没有记载,到现在仍然是个谜。从京剧的唱腔上分析"形似音"太多了,多得离开了它你就无法使你的声音好起来。虽然"形似音"到处都是,但是非常难发现,就在你眼前的东西,而你却视而不见。"形似音"在过去京剧的老唱片里,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有的演员运用的很绝妙,这说明"形似音"在没有京剧以前的什么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由于没有记载至今使后人对这种东西总认为是个谜,随时捉弄演员,好多演员包括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对它束手无策,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今天嗓子在不在家,老天爷不赏饭"等等。
如何把"形似音"唱好呢? "形似音"贯穿整个唱腔当中,它随着字的辙口变化而变化,也就是一个字,是一种辙口,辙口不一样,"形似音"也不一样,就是同一辙口里,由于字不一样其归音也不一样,有时一个辙口里,就有几种归音,也就是用几种"形似音"来演唱,"形似音"在拖长音时,作用更重要,因为它起着主导作用,使你的嗓子不会发涩,自然就会省力,声音是松弛的,音色也就更美。
怎样识别声音通了没有呢? 最主要的要听他唱了"形似音"没有,"形似音"唱通了,声音自然就通了。在练习唱腔时,如果你的声音没通,先别唱字的归音,先把这个字的"形似音"唱通,然后加上字的归音,但一点都不能影响,刚才所唱的"形似音"的音量,影响了就是不对。加进字的归因音后,声音应该比刚才演唱的"形似音"更响,这才算正确,否则就是没有唱好"形似音",在加进字的归音时,有的演唱者,觉得字音有点模糊,似是而非的感觉,不象说话时吐字那么清楚,这就说明你演唱得很对,本来舞台上演唱的字就和日常生活当中的字不一样,这就叫做"艺术字"。
“形似音”在唱腔当中如何使用 在把"形似音"用作唱腔当中音与音之间的"过渡音",也就是"转折音"时,要灵活掌握,不要死扳硬套,千篇一律,要根据你所演唱字头的音量,相对称,有时可以大点,有时可以小点,还有时很小,必要时可以把它唱的"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样子,一句话,就是要根据唱腔的感情变化灵活运用,不要把它看成是僵死的东西。中国以前的一些艺术家当中,就有人把"形似音"运用得不好,造成怪腔怪调,有的后来人还把他说成是一派,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您如果愿意学,认为他好听这也无碍大局,但必须指出这是错误的东西,和流派不能相提并论,不管是哪个流派,没有一家是以怪腔怪调起家的,当然这些流派各家又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两个字"悦耳"。当今通俗歌曲中个别的摇滚歌手的音色,不就是当年威震上海的艺术大师周信芳的再现吗,周信芳和所有老生的味道都不一样,但他确实非常好听。所以说,音色不能单调,这就和树林中的鸟一样,不能都一样也不可能都一样,这才是大自然,虽然周信芳和别人的不一样,但他在唱腔当中的"形似音"和"靠音字"的用法,却和别的老生名家一样,他把"形似音","靠音字"运用的相当好,只有自己音色和别人不一样,这就形成了麒派艺术。
"形似音"与字的归音是相互制约的 在唱字的拖长音时,必须使用"形似音",它能制约字的归音无法扣死,保证字的归音能强,能弱,运用自如,她可以使演员的境界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形似音"在汉字当中也是一个字,如果在唱词当中出现"形似音"的字时,那它的"形似字"就是本字的归音,也就是"闭声字",因为,它能使"开声字"不至于跑掉,起着扣着"开声字"的作用,因为"形似音"都是"开声字",而本字归音是"闭声字","形似音"是"开声字",喉部处于开声状态是松弛的,字音易跑,本字归音喉部处于"关闭式"容易扣死,所以在演唱时,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谁也离不开谁。无论中国的戏曲,歌曲,还是外国歌曲,谁也离不开"靠音字"和"形似字",如果你把"形似字"真正搞通,就是不懂外语,你也能清楚地辨别出演唱者的声音是否通,不管哪个国家的戏曲或歌曲,都是以声音为主的,他们发出来的声音按中国的十三道辙来套用,完全可以把他们的声音按十三辙清楚、准确的归类,那他的声音好坏也就明显可见了(这仅指"形似音"而言)。
"形似音"是汉字归音的"靠音字"与十三道辙是紧密联系的,"靠音字"和"形似音"是没有国界的,虽然国际上语言文字各异,但就发出来的音韵世界上全是一样的,哪国没有阿音、依音等等。
"靠音字"和"形似音"是任何一位好的演唱家必须具备的,越是在演唱上达到高峰者,证明他们已经运用了"靠音字"和"形似音",但他们不一定清楚是怎么回事罢了,因为他们并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靠音字"和"形似音"这两点来讲,"形似音"比"靠音字"更难于发现,有的"靠音字"在演唱当中,可以着实的唱出来,有的是似是非是的唱出来,在听觉上可以发现较快,而"形似音"就不一样了,它是汉字归音字的"开声字"不能着实的唱出来,一般演唱者是难于发现的,这就是演唱者之迷,有的演唱者虽已到达高峰,但后来一下子又不行了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当成宗旨,所以后来导致急剧滑坡无有"回天之力","靠音字"和"形似音"在演唱当中贯穿整个唱腔之中,没有它你的嗓子条件再好,境界再高,也无法使你的嗓音得到充分的发挥,一辈子也登不上高峰,就是登上高峰者,也有掉下来的,再也爬不起来。"形似音"是根据中国古音韵十三道辙来定的,十三道辙基本把所有的字分成十三大类,而各别的辙口里又有小的出入,同属一个辙口,归音就有四种之多,所以"形似音"也要跟着变化,使用一种"形似音"是万万不行的,须要灵活运用。
在十三辙范围里,绝大部分的辙口,也就是归音,都能用汉字标出它的"形似音"是什么字,但也有的辙口归音的"形似音"用汉字无法标出来,因为在汉字里没有这种字,只能讲,不能写,中国近代音韵家赵元任就曾说过:"反切语"是说的不是写的,有了附加音的规则,无论遇到要说的字,他的反切就脱口而出,跟韵书反切取易认字,注难认字的用意迥然不同。因此,虽然文字的反切都是有字的,而"反切语"的"反切字"往往就碰到没有字的"反切音"。
所以说要想把十三道辙里的所有归音,用文字标出来是绝对不行的,只能通过录音来解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