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因为上台演过李铁梅、阿庆嫂,地方剧团看中我,上门劝我学戏。可固执的父亲以种种理由婉言拒绝了,让我和戏剧专业失之交臂。可是爱戏的情节却深深在心底扎下了根。
三十多岁的女人,同学中有的在商界冲杀拚搏,取得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有的在政坛叱咤风云,颇有建树。而我从来是不求发财不为升官,一直对戏曲情有独钟痴心不改。十年来,每个周六下午,我放下一切参加京剧票友活动。那时候,二十多岁的我在一帮中老年票友中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很多人问我,一个教洋文的老师为何喜欢这古老传统的戏曲,我笑而不答。在中学做班主任和英语老师时,我以新颖活泼的工作特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便又想着把我对戏曲的痴情传播给我的学生们,并进行了一些尝试。
我以为,老师在台上讲课时,如果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老师便会越讲越没劲,如果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老师就会越讲越有劲。演员和观众也是如此。观众会看爱看,情绪调动上来了,伤心的时候哭泣流泪,开心的时候笑成一片,紧张的时候屏住呼吸,这样演员就会愈演愈投入,愈演愈有劲。当然,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也必须具有能够调动激发观众欣赏的潜能,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弘扬国粹振兴戏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
现在戏曲传播渠道多了,电视电影电台等多种媒体打破了传统戏曲舞台时空的局限,电视戏曲频道、戏曲晚会、票友电视大赛、专业剧团深入大学校园的观摩演出等活动普及了戏曲知识,吸引了一些观众,但未形成“大众化”态势,也没有引发调动众多青少年的兴趣。
在交谈中,我发现青少年一直以为戏曲是古老僵化保守腐朽的东西。在京城或大都市也许好些,在中小城市的确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对戏曲的舞台表现符号(包括程式、行当、服装、脸谱、音乐、唱腔、舞台布置等缺乏认识,所以体会不到美感,提不起兴趣。他们不去光顾戏院,不看电视戏曲,因为不看就无法欣赏,更不会迷醉了。
我在自己的班级和朋友的幼儿园里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戏曲唱词是诗化了的,而儿童的欣赏趣味是直观性强的作品,所以我在幼儿园编了唱词道白都简单易懂的京剧儿童剧《小兔乖乖》《小金鱼的故事》,还把几段脍炙人口的唱段,京剧《苏三起解》《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越剧《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豫剧《谁数女子不如男》和黄梅戏《女附马》等编成戏曲大联唱教下去排演。孩子们学得十分起劲,稚嫩的童声唱出来别有一番情趣。在中学,我教学生们唱京剧《智斗》《坐宫》,锡剧《双推磨》,黄梅戏《路遇》和沪剧《罗汉钱》等。学习和表演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便抓住机会,向学生们介绍戏曲的历史由来、戏曲的各种舞台表现符号、四功五法、角色流派、戏剧美学、各个剧种的特色和艺术大师的情操风范等。我发现学生们对戏曲不再拒绝,有的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也能自始至终地看完一出戏并能说出个道道来,而且影响了周围的一批同学。
我真正的明白了,戏曲的振兴不仅需要一批敬业的演职员,也需要更多热爱戏曲艺术且热心传播工作的工作者,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所有热爱戏曲的朋友们的职责,我愿为此不断努力。
本贴由伊豆于2002年9月27日20:51:19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