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著 柴俊为 编注
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日 仍阴雨。
昨晚打算将睡觉药戒掉,未果,仍需服药方可入眠。本月初以来,阅读借来的有关京剧资料,曾将一些想法和零碎资料记在日记空白页上,抄录如下:钱玄同于五四时称"中国要有真的戏,这真的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新青年》五卷一号)欧阳予倩在五四时期称:"中国无戏剧。京剧也是过时之物,不必在朽木上加以雕漆。"二、一九一八年由周剑云创办的《鞠部丛刊》的撰稿人有舒舍予的名字,不知是否即老舍。三、二十年代中期,齐如山曾出版《齐如山剧学丛书》。四、齐如山《京剧之变迁》曾指出,光绪初年观众崇尚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而菲薄谭(鑫培)。以为谭一改向来朴直庄重的老调,变为灵活轻快的新腔,对此甚为不满。但时过事迁,到了二、三十年代,谭却被尊为典范,甚至又认为非谭腔即不足道了。齐说,当时守旧的习惯势力甚大,有些人以为凡是旧的就好。但"谭可以变更旧制,为什么别人不可以呢?"齐如山此说固然不错,但是反过来,认为"凡是新的就好",也成问题。五、张厚载一九一八年在《新青年》五卷四号上发表谈京剧文章,称中国京剧的特点在于"自由时空"和"假象会意"。张笔名为□子、聊止等 。六、宋春舫 《戏剧改良平议》已提出反对以话剧取代京剧。
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四日
苏移的《概论》述及京剧前后的戏曲演进过程。一、昆曲的"分出形式",(由几十出组成,每出只能有一个主要人物。唱腔有刻板规定,开头一个引子,中间八支曲牌,最后一个尾声。)进至京剧的"分场形式"(不受套曲限制,可以由主要人物,也可以由次要人物安排场子。没有套唱,每场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可唱可不唱。)二、民国前后,京剧由以老生为主,变为由老生和旦为主,再变为各种行当均可为主。三、花部逐渐取代了雅部。昆曲被乱弹(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所替代。四、《都门记略》"时尚黄腔喊似雷"。(徽班进京前,汉剧即有二黄西皮。)余三胜在唱腔创制上,一破喊似雷的平直简单缺少旋律之风。
一九九七年五月九日 王思任论汤显祖《牡丹亭》"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生动之微。" 辛弃疾《丑奴儿·书情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张岱(书信)"布锦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咀嚼不尽。" 近日读书,得上述三条,细辨其味,皆深得文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读书或欣赏艺术作品,皆以节奏快为标榜,认为不如此不足以符合现代化潮流。传统京戏受到排斥,归咎于节奏太慢就是一例。不仅戏改者如此,就连我的一位年长的友人也惟恐落后,说他不喜欢传统京剧就因为节奏太慢了。殊不知读书和艺术欣赏恰恰应切忌十力老人说的"贪多求快"四字。只有真正领悟他所说的"沈潜往复,从容含玩",读者才可以自己的精神与对象达到默契冥会的境界。
一九九七年四月三日
三月下旬腰痛发作,卧床五天,请傅医生来推拿,四月初始恢复。这期间为上海京剧发展战略研讨会撰贺词。会上请人诵读。马科发言反对贺词说的写意型。数日后,刘厚生与龚和德来访,刘厚生对程式化亦有意见。近来我所撰各文,唯谈样板戏及京剧最受反对,且有写匿名信詈骂者。晚报仅摘贺词中关于培养人才比定剧目更重要一句话,不能表达原意。我请报馆考虑,贺词字数有限,最好能作为文章发表,以补片面性之缺陷。
2。张厚载(1895-1955),江苏青浦人(一说浙江淳安人)。曾入北京大学法科政治系学习,在《新青年》发表这些文章后被校方开除。后任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公余在《大公报》、《商报》副刊兼职,撰写剧评。著有《听歌想影录》、《歌舞春秋》、《京戏发展略史》等。
3。宋春舫(1892-1938),浙江吴兴人,是我国现代剧坛上最早研究和介绍西方戏剧及理论的学者,也创作过少量喜剧作品。
本贴由皮簧客于2001年6月22日22:13:04在〖戏曲文化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