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中外的正辉京胡制作室里,巧夺天工的各类胡琴布满墙的四周,如同精美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与京胡名家、名票友的题词相得益彰,烘托着室内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前来欣赏正辉京胡的人络绎不绝……这一切吸引着人们去解读正辉京胡工作室的主人——刘正辉。
第一次发誓
刘正辉与京胡的情结始于文化大革命。曾在公司团委任委组织委员的父亲,深怕自己的孩子在动乱中走偏,虽然家境不富裕,还是为五个孩子每人买了一件学习的工具,12岁的正辉得到了一把京胡。
在贫瘠的物质生活和单调的文化生活里,这把胡琴就成了正辉的朋友,从早到晚,只要有空,总是琴不离手。在西城区少年宫学习得非常认真,当教师的哥哥见他如醉如痴地喜爱胡琴,便给他找到著名琴师万瑞兴为师,刘正辉高兴极了,十分珍惜每周一次的学习机会。
经万老的精心指教,他的琴艺有了显著提高。正当他对京胡痴迷的时候,万老师因为工作忙,辞掉了对他进一步的指导,刘正辉很是伤心,却没敢把这消息告诉母亲,但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好好练琴,一定得成功。他认识到,练琴时要用头脑去拉而不能只靠拼时间。
好动脑筋的刘正辉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揉弦器,把一块木头做成弧形,中间拴上钢丝,有时间就用它练揉弦儿。在学校文艺宣传队里,每一次演出,刘正辉都会向他人学到新的东西。在学校鼓号队任指挥的他,在指挥中练就准确把握乐曲节奏的基本功……
刘正辉多么想成为专业演奏员呀,他真希望能得到伯乐的举荐,70年代的他大胆地站在街道路旁,十分投入地拉起京胡。结果伯乐没等到,却受到父辈的“管教”。
高中毕业之际,学校传来剧团招人消息,刘正辉满怀希望地找到招生的老师,才知道剧团只招演员,不招演奏员。在西城区少年宫,刘正辉用他娴熟的演技为报考京剧演员的同学伴奏完《闹工潮》、《乱云飞》等选段后,主考官却把他留下:“你想不想报考剧团?”刘正辉惊呆了!机会终于来了。
经过严格的考试,刘正辉终于在1977年1月5日如愿以偿地考入北京风雷京剧团,成为正式的京胡演奏员。
“胡琴儿!胡琴儿!……”
刘正辉在风雷京剧团担纲为著名铜锤花脸杨燕毅操琴,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济南、哈尔滨等地演出《包龙图》、《铡判官》、《锁五龙》、《断密涧》、《龙凤阁》、《尉迟恭》等裘派名剧,他出色的伴奏常常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由此,刘正辉在众多的专业琴师中脱颖而出。
1987年,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恢复成立招收教师乐队演奏员,有人找到刘正辉,介绍他到去应考。几经考试筛选后,刘正辉便接到领导找他谈话的通知,见到俞琳院长,刘正辉开诚布公地阐述了自己对京剧及未来的看法,深得俞琳院长的赞赏。
刘正辉调到中国戏曲学院的第一次演出,是在北京人民剧场举行的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恢复成立大会上,他为著名言派传人刘勉宗操琴演唱《卧龙吊孝》。当台上演员掩面而泣地唱道“一见灵位泪涟涟……”琴声随着演员的感情起伏、振、颤、停、顿,琴声和唱腔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把诸葛亮哭周那悲痛欲绝的心情和泣不成声表情的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场上立即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一个唱段,光是刘正辉的胡琴就得到了三次喝彩掌声,这在当时京剧演出中是十分罕见的。谢幕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演员几经谢幕,观众高呼:“胡琴儿!胡琴儿!……”就是不肯离去,这时团长丁振春急得四处寻找琴师刘正辉,哪里都找不到,最后从卫生间里找到并将他拉上舞台谢完幕,观众才停止了喊声,再次爆发热烈的掌声后尽兴而去。演员刘勉宗说:“正辉的伴奏绝了,反西皮散板四句唱词,三个好;反二簧,一句一个好。”有人曾问刘正辉缘何能获观众如此爱戴,他说,“我是在用心拉琴,用情拉琴,拉的是情,不是音符……”
刘正辉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演出中,先后拉过几十出京剧的选段,如:袁慧琴的《钓金龟》、李思杰的《红楼二尤》、高玉请教的《评雪辨踪》、刘勉宗的《除三害》,拉过谭派戏《战太平》、花脸戏《锁五龙》……
首开京剧界先河的创举
熟悉刘正辉的人都说他是一位很有才华和造诣的人,做事投入。调到中国戏曲学院工作后,他在完成了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剧艺术贡献力量,先后出版了许多京剧音像制品及刊物。
1988年,刘正辉把电声乐器融入传统京剧曲牌之中,成功地录制了自己创作的京剧独奏曲——《京胡曲牌轻音乐》磁带,这首开先河的创举在京剧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众所周知,随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京剧乐队也经历了“九根弦”(京胡、月琴、小三弦);“四大件”(增加了京二胡);现代戏中又增加了西洋管弦乐队。而把电声乐器融入传统京剧曲牌之中,刘正辉是中国京剧界第一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明正教授说:“京胡属于中国单音性音乐体系中的乐器,电声乐器属于西方层音性音乐体系的乐器,刘正辉用京胡演奏把两大体系的乐器融合得天衣无缝,五度要求非常纯,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难怪磁带第一次发行就创下了3万5千盒的纪录,引来了众多媒体的报道。
特别是其中的一曲《盼》,充分运用了京剧反二簧的调式和一板三眼的板式,给人一种过一天又一天的感觉,细腻、深沉、婉转地表达了思念、盼回归、盼亲人团聚的感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两套节目,仅在两天的时间里就安排了9次向台湾广播。
《京胡曲牌轻音乐》的录制成功,展示了京胡具有独奏的功能,使京胡在民族乐器独奏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不满足默默拉琴的刘正辉根据多年舞台实践经验和力学原理,总结出京胡的运弓特点正好符合"两点一线"的杠杆原理。他说:“练招不练功,到头一场空。拉京胡是要用巧力的,满负荷用功。”他吸收和总结了前辈们操琴练功的经验,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创立了《京胡基本功辅助功法——铁棍功练习法》。他认为前辈们在琴弓上绑火龙筷子,虽然增加了琴弓的重量,却影响了琴弓的弹性,于是,他在弓子上绑了3支10公分的小铁棍,既增加了负荷,又显现出琴弓的弹力,用这样的琴弓有效地进行小弓、大弓、强音、弱音、满负荷运弓、里外弦倒换练习等等。他曾在北京电台《戏迷天地》节目播出,而后又录制了教学磁带,再次受到戏迷们的青睐和好评。
蜚声中外的正辉京胡
优秀的琴师必须有上好的胡琴才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但是传统方法制作的每一把新胡琴都得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对此刘正辉有深刻的体会,他决定研制出在材料、质地、调门、工艺外观、音色、音质、音量、振动灵敏、下把音位俱佳,目不需要经过磨合的好胡琴。
我国著名的京胡制作大师许学慈先生是刘正辉的岳父,从80年代开始,刘正辉就经常到岳父家看许老做琴,许老对自己爱婿的言传身教,使刘正辉学到了传统制琴技艺的精华。为了改进制琴的方法,刘正辉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特别是力学、声学等书籍;参观了有关乐器的展览,借鉴西方乐器和我国古代乐器的优点,研究、总结出做琴的规律和要点。
在参观意大利留学归来者郑荃举办的意大利提琴制作展时,勤而好学的刘正辉不仅认真地参观了提琴制作的全部过程,而目思考提琴与胡琴在制作方面的共性和可借鉴的地方。在参观我国古代编钟展时,刘正辉想:最早出土的编钟是由小到大排列,后来出土的编钟大小一样,为什么都能发出准确的乐声呢?带着这些问题,根据物理学上的振动原理,刘正辉总结出:大小物体同等时,大者出低音,小者出高音;长者出低音,短者出高音;薄者出低音,厚者出高音的物体振动规律。并认识到,胡琴的担子如同车架,筒子如同车轮,担子和筒子必须“型号”匹配,角度合适才能产生最佳共振的共鸣音响效果;拉京胡需要满负荷运弓,因此琴弓手持部位的弓杆弯度不能太大,力求有效弓段尽可能地加长,以利于演奏等等。
刘正辉把材料学、力学发声学等多门知识熔于一炉,对传统京胡的制作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经他亲手制作的胡琴音域范围宽阔,音色更加清脆圆润,造型和工艺都十分考究,不仅独具古典美,并且充满了时代的气息,立即受到专业团体及著名琴师的欢迎。著名奚派老生、国家一级演员张建国的琴师刘铁山先生说:“经正辉蒙皮、调试过的琴,不需磨合拿过来就能用,琴声通,共鸣好,我已经用他6把琴了……”京胡爱好者苏世平来信写道:“贵琴行生产的京胡特点:1
做工精细,外表好看,款式大方;2 声音洪亮,音质浑厚;3 二簧音色优美,较好把握……”
正辉的胡琴用着作者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走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人们高兴地看到:中国芭蕾舞管弦乐队、中央民族乐团、以及旅日华人、京胡艺术家吴汝俊京胡独奏音乐会、艾兵京胡独奏音乐会都是用正辉的胡琴传播着中国的国粹文化——京剧。
为开设京胡制作专业而奔忙
刘正辉对自己制琴的技术从不保密,他曾应读者的要求在《中国京剧》杂志上、热情、毫无保留地详细介绍“怎样蒙京胡皮”的专业技术。
刘正辉认为京胡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掌握京胡的演奏与制作技术对弘扬和繁荣京剧艺术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中央音乐学院早已把小提琴制作纳入教学体系,四川音乐学院已聘请小提琴制作专家为教授讲授小提琴制作课程的事实,地主动找到中国戏曲学院的领导,提出“开设京胡制作专业”的构想。
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为繁荣民族文化、振兴京剧事业的高度热情深深感动了学院的领导,先后得到了杜长胜院长、党委副书记贺岩同志、赵景勃副院长的支持。
目前,刘正辉已向中国戏曲学院教务处提交了开设“京胡制作及京剧乐器维修专业的可行性报告”,报告中他建议领导考虑开设“学习京胡及三大件乐器的演奏”、“京胡制作发展史”、“村料学”、“工具修理与运用”及“乐器制作实践课”等12门课程。
我们期待着刘正辉以对京剧事业的拳拳之心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在中国京胡制作史和民族乐器改革中再建丰碑。
(摘自 《今日中华》2004年第9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