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钧宏、吕瑞明这一对编剧搭档,从50年代起就在中国京剧院的编剧队伍中担当主力。他俩合作的戏很多,如《蝴蝶杯》、《夏完淳》、《初出茅庐》等,尤其是给四团青年演员编写的《杨门女将》大红特红之后,更奠定了他俩在编剧一行的地位。

我这里特别想讲一讲《满江红》,最初同样是写给四团的,由孙岳扮演岳飞,杨秋玲扮演岳夫人、吴钰章扮演牛皋、萧润增扮演周三畏,俞大陆扮演岳云,冯志孝扮演隗顺。应该说,这个阵容排列出来,在戏迷眼里就足以激动好半天了。演出效果也不负众望,当然范、吕也颇高兴。不料,一团名伶看着"眼红",提出来复排此剧,决定由李少春扮演岳飞、杜近芳扮演岳夫人,袁世海扮演牛皋,叶盛兰扮演岳云。范、吕首先是高兴,自己的作品因青年的成功演出惊动了一团名伶。这种"一本两用"的局面,似乎只有50年代初期的《将相和》有些类似。说"类似",是因有过两组势均力敌的阵容-李少春、袁世海和谭富英、裘盛戎,两个演出剧本都曾单独出版。但是无论这两组阵容还是两个演出本,都是并列的,演员是同一档次的,剧本是各有千秋的。《满江红》则不同,青年在前,名伶在后,双方的名望和火候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京剧的观众,满怀着激情看过青年演出之后,第二次再看,激情减少了,要求看"玩意儿"的心气儿增大了。而一团主演的心里,似乎也憋着一股劲头儿,似乎非要"压倒"四团不可。

如果一团主演的这种心理,仅仅会落实在表演之中,那么就和范吕没有直接关系。但事情不完全是这样。李少春的岳飞从唱腔的激昂上讲,很难超过有一条亮嗓子的孙岳;但是从气度上要求,就必然会把这位精忠报国的元帅刻画得入骨三分。李少春自有他的办法,如一开头的"点将",他在演唱[满江红]诗词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引吭高歌,而是在其中加入"舞枪"。这就大有学问。从浅处看,李少春以文武老生应工,以边唱边舞来体现出征前的激昂心情,必然会显得优游从容、游刃有余。从深处看,岳飞所使的这一条枪,名为"沥泉",自有它的来历和性格,这在老观众心中也自有地位。只要此际少春使的不是通常的大枪-其实,即使是普通大枪也无妨,只要舞出了独特之处,枪也就特殊了。京剧不要求每排一个新戏就换一堂新行头,而看重用老行头演出新的"意思"。这样一来,历史之真和京剧的艺术之美就得到完美的结合。

由于一团复排,剧本是不能不该的,例子随手可拾。比如牛皋出场在第一场开头,他率兵追赶金兵。这样演在四团没有问题,而一团袁世海的牛皋,应该这么早出场么?真是改也不好,不改也不好。如果改了,袁世海出场晚了,老观众觉得合理了,但岳飞上场前的气势谁来铺垫?如果不改,袁世海就那么直愣愣地上去了,别说老观众会别扭,自己也会为世海"叫屈"呢!后来听说前面的剧本没改,只是改了后边的扯旨,加了袁的戏。这算不算是"堤外损失堤内补"呢?

摘自 徐城北 著《风之集·名家就有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