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版主所发李玉声先生一组短信引起争执,争执的焦点是京剧是否要“刻画人物”,从李先生的短信看,似有否定之意,但又不全否定。老朽想来,这可能与他短信无法说清楚准确有关,也与大家对“刻画人物”的理解不同有关。
马先生当年排赵氏孤儿,在程婴身上用上了一组他幼年时从贾洪林一出戏里学来的身段,贾那组身段是表现一个痨病鬼的,马觉得好,就一直记在心里。
这组身段他学会四十多年后(贾1916年去世,赵氏孤儿1959年排的),才用上,他自己很高兴,说以前一直没机会用,现在终于用上了,真开心。
试想,马先生这五十年甭说对旧戏的改动有多少,光新戏就排了几十出,为什么这组他这么喜欢的身段一直用不上,只有到程婴了才用上?这难道与刻画人物无关?若说只是表现技巧表现四功五法而与人物无关,那他早该在几十年前就用上了。
我个人理解,表现技巧和四功五法与“刻画人物”并不矛盾。在京剧中,所谓“刻画人物”,也就是李先生所说戏里都规定好了,都用四功五法与各种技巧规定好了怎么刻画,演员按规定的东西好好演,把这种技巧性东西演到高超处就是最好的“刻画人物”。但是,我不认为这表明演员在表演时就可以甚至应该不入戏,就只是表演技巧。入了戏后又把技巧高超地表现出来,才是高人。当然,这种入戏与话剧影视的入戏有本质区别,这种入是能出能入的入,入了要随时能出来。话剧影视则不然,那必须要全身心进去,越深越好,出不来才好。所以陈道明演康西大帝,演得回了家都放不下架子和情绪,而马连良则能也必须能演戏的当口还可以聊天(当然聊天不对,我说的必须能是指要有这种修为,咱可以不聊,但却不能不会聊)。
这里面的另一个问题是演员不能一味表演已成形成的四功五法刻画人物定式,否则任何戏也别改动了,二百年前程长庚怎么演,现在大家还怎么演就得了。甭说新编戏要新设计表演,就是老戏。同一出戏的表演二百年来也不断在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什么?原来这么演后来改了演法,是因为后来的演法只是在技巧上好看?还是人们发现改变技巧方式对刻画这个人物更合适?
周信芳最早演跑城是一路稳跑,有一次他跑着时没跑稳,晃了一下,他突然悟到,徐策老了,这样晃晃才合理,于是以后就一直是晃着演了。若不是与刻画人物有关,请问他怎么不下了台抽自己嘴巴:演砸了!反倒是改了“功法、技巧”?
梅先生演断桥,一指头点过去手重了点,俞振飞被点的一屁股坐地上,梅先生下意识地去扶了一下。从此以后这又成了定式,请问这与人物刻画有关无关?
再有,就是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昨天无事看了一遍陈永玲战宛城的碟,你看他对百无聊赖的表演,哪一个动作不是源于生活?如果你没见过过去的女人们无聊之时的样子,那就不说了,只要见过就明白,真是活脱脱地抽出来的那些动作。我想,这些表演也是前人们不断从生活中观察提练出来的,而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就假如小翠花本人,他要是哪天突然又看到某个女人的某个动作挺有意思有代表性,也未必不会琢磨着提练出来丰富到表演中。而程先生曾指着自己的大女儿对李世济说,这就是薛湘灵……如果真认为演戏真的完全是演技巧,与人物绝对无关与生活绝对无关,我看那也太小瞧前辈大师了。
我觉得在刻画人物这事上不要绝对化,在艺术与生活关系上也不要绝对化。要区别的是京剧的刻画人物京剧的表演来源于生活与写实的话剧影视表演同样名词概念的区别,而不是否定在京剧中也有刻画人物与表现生活的需要与要求。
若李先生有时间有精力,最好能把自己的思想完整详细阐述一下,否则认起不必要争议不说,也许还会误人的。
本贴由头牌扫边于2006年3月14日15:49:04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