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界近两年盛行“工作室”,但在北京舞台上,由国家剧院牵头成立自己工作室的,程派青衣张火丁还是第一个。中国京剧院张火丁戏剧工作室于今年3月挂牌以来,已在北京、山东、湖北、江苏等地演出了近20场,所到之处演出现场均是热烈火爆。
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告诉记者,张火丁戏剧工作室不仅是该院探索新的办团运作机制改革战略发展的一步棋,更是一个有益的大胆尝试。这种探索是出人出戏、面向市场的一种思路,为京剧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的发展平台,得到了该院领导班子的共识。他说,京剧要保护、振兴、发展,不是放在玻璃罩子里进行的,要为其赢得无限空间,就要为其创造发展的条件。作为张火丁戏剧工作室的支持者和倡导者,是在用明天的视角来考虑京剧发展问题的。
张火丁是当今京剧舞台上最为优秀的几位程派演员之一,张火丁戏剧工作室又是中国京剧界第一个以演员个人名义命名的工作室。因此,在戏曲市场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这种运作机制的成败得失,就格外引人关注。而张火丁戏剧工作室3个月来可喜的演出业绩,不仅出乎该工作室人员的意料,也令很多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据张火丁戏剧工作室主任李金平介绍,在中国京剧院今年的“三团一室”中,每个团的人员在60人左右,而该工作室的人员为10人。李金平在过去的近10年中,一直担任中国京剧院三团的业务副团长,此次加盟张火丁戏剧工作室的一大理由,就是看准了戏剧工作室的市场前景。他说,从目前工作室的运行情况来看,北京的演出市场并非工作室演出的理想选择,因为北京演出的支出与收入只能打个平手,但外地的演出市场潜力很大,经济效益更好,而且与中国京剧院的其他团相比,收入也能高一些。
据介绍,张火丁戏剧工作室赴外地演出都是由当地京剧院团的演员做底包。在有些地方,京剧院团已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而张火丁戏剧工作室与他们的合作不仅能使那些底包演员尝到了甜头,还可以使那些院团起死回生,以致不少的地方剧团都希望与工作室经常合作。工作室的赵经理说:“我们和山东合作得很愉快,现在他们又来约我们了,河南、南京、武汉也是这样。人家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当地的演员即便再好,长期在一个地方演也很难叫座,从著名京剧院团请些主演再加上乐队,人不多,花费也不高,不但观众认,还能向请来的名家学到不少东西。”
张火丁戏剧工作室打的是名角这张牌,而化整为零、优势互补进行资源整合,也是目前演出市场的一大趋势。张火丁戏剧工作室从去年试运行以来,足迹遍布山东、河南、江苏,所到之处场场爆满,都留下了个“红底子”。李金平说,以前剧团出去演出经常因为费用问题而碰壁。往往人家对剧目、演员阵容都比较满意,最后一听有几十号人就吓得不敢接了,说吃、住、行的费用比票房的收入还高,干赔。而戏剧工作室是“船小好调头”。不管去哪里演出,都需要商业操作,需要有接待单位,和当地剧团合作,去的人少,吃、住、行的费用就省大了。
张火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火丁戏剧工作室的成立为自己的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作为演员,工作室的运行机制使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演戏排戏中,6月底她带着《江姐》等剧目去南京、扬州巡演后,七八月份将集中精力排练《梁祝》;10月初,这出新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首演后,要赴台湾演出;11月要将《江姐》送回重庆去演;12月要去广州、海南等地巡演。
在谈到工作室的前景时,李金平表示,其实工作室现在也没把握走到哪儿都能卖个满堂,不过以前走到哪儿都火爆的口碑,使得他们今后的运作要容易一些了。通过我们的操作,包括找关系包场,每走一处都留下了“红底子”,再到这些地方就好办了。两年以后,工作室就可以按企业的经营模式,坐在家里收订单,用更多的时间来提高业务和创新剧目了。(隗瑞艳)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