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革”后出生的一个非常普通的京剧戏迷。由于年纪小,没有亲眼见过裘先生的舞台风采;也没有深造过戏曲理论知识;没有过一次粉墨登场的票戏经验;我的家人和亲友也都不是文艺工作者,他们甚至对京剧还只停留在几出“样板戏”的印象当中。可能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当我在四、五岁的时候,第一次从广播电台听到裘盛戎先生的唱段录音,我就被那韵味十足极富磁性的唱腔吸引住了。从此裘派艺术就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精神世界的一部《神曲》,是我艺术修养的一本《圣经》。我几乎每天都要听裘、赏裘、学裘、唱裘,就这样一直痴迷到今天。逐渐地,仿佛裘先生离我并不遥远,一闭上眼就能浮现出他的身影。晃忽之间,似乎裘先生就是我身边的一位长者,一位老师,一位朋友,一位亲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裘派艺术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对裘盛戎先生的热爱也就越来越浓。裘先生身后的这几十年,各种相关的音像资料、文字记载见诸于市,互联网络又给了我们这一辈年轻人一个崭新的多元的平台,使我对裘先生及裘派艺术的这份痴情有了充分表达的空间。我和那些从未谋面的伙伴们关注着裘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我以“裘迷”作为网上的名字,用执着和热忱在论坛里记录着自己点点滴滴的感受。我在不断学习和交流中得到提高,从网友的帮助和支持中找到知音,从浅吟低唱中追寻艺术的共鸣和对人生的感悟。
时常有人会问我:裘盛戎先生和他的艺术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我觉得,裘盛戎先生至少在四个方面值得我们青年人崇敬,让我受益终生。
首先,裘盛戎先生是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典范。他的先天条件并不十分出色,身材瘦小、也没有宏钟大吕的嗓子。但他较早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定位,通过努力和磨炼,最终成就为一代菊坛大师。
第二,裘盛戎先生是博采众长、善于学习的典范。他的艺术手段极为丰富,与他能虚心向前辈名家广泛学习有很大的关系。他跨流派、跨行当、跨剧种地吸收百家之所长,难能可贵的是,都能化为己出、为我所用。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从日常小事当中琢磨舞台的表演身段,能听取普通观众的意见,这样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
第三,裘盛戎先生是全才大家的典范。他“唱、念、做、舞”无一不精,善于运用传统的程式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既有所创新又不失古风。表演细腻而不柔媚,大气且庄重肃穆,内敛含蓄又不失刚键雄浑。无论艺术的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的技巧,都保持着较高的格调和风范。他塑造的舞台形象,无论古今、忠奸、将相、老少,虽性格各异、身份不同。他都能从声腔和表演中寻求变化,从人物的情感变化中找到艺术的支点,使人物可信可爱富有张力。例如《锁五龙》里的单雄信,只是短短一刻钟的时间,就把人物的情感变化展现无遗,层次分明、节奏有秩,令观众随之悲怆感叹,久久不能忘怀,这需要多么深厚艺术功力呀。
第四,裘盛戎先生还是为人处世的典范。从诸多回忆文章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厚道老实的人,他的灵巧聪慧都用在了戏上。他是第二位以净行挑班的名家,是继金少山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离不开舞台,离不开观众,艺术就是他的生命。他对同行总是谦恭礼让,不争名逐利;对晚辈和学生总是谆谆教诲,扶持提挟;对观众更是友善亲切,从不以名角儿自居。
真是说不尽的裘盛戎,谈不完的裘派艺术。纪念这样一位德艺双馨、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师,是对京剧艺术辉煌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在守望中,我们呼唤着传统文化艺术的回归和复兴。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喜爱我们自己的艺术,自己的艺术家。也让京剧永远年轻,裘派艺术永远年轻。
优秀的艺术是不会过时的,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不会被人们淡忘的。裘盛戎先生及其代表的裘派艺术,将永远被广大观众所铭记和欢迎。裘盛戎先生将永远是我的偶像!
裘盛戎先生千古!裘派艺术万世流芳!
谨以此文纪念裘盛戎先生诞辰90周年

2005.9.17

本贴由裘迷于2005年9月18日12:29:4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