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当代武丑泰斗”之称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华日前离世,缅怀的文章有许多。但对今天的京剧人,仅仅缅怀是不够的,还应该多琢磨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背后有什么值得借鉴、学习之处,通过个人的学习对京剧的发展繁荣出一分力,才是真正对大师的缅怀和致敬。

今天很多年轻京剧人觉得自己没赶上好时代,京剧面临种种困境,总是抱怨自己入错了行。其实,哪里有什么最好的时代,以前倒是没有电影电视跟京剧抢观众,但那时的京剧演员却被称为“戏子”,而今天京剧被奉为国粹,得到国家扶持,演员可以称为艺术家。看大师们的经历就知道,最好的时代从来不是等来的,自己和行当的前途都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挣得的。

京剧行里有“无丑不成戏”的说法,因为丑行在演出中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没有丑行的戏似乎就失了味道。不过,大部分人都更喜欢当主角,并笑称“没有条件的演员全改到丑行了”。现在,一些京剧院团也很不重视丑行演员,有些地方丑行担当的角色常由其他行当随便挑一个人就干了。但就是这么一个并不受重视的行当,却没少出大师。张春华是大师,他的老师叶盛章更是“丑行挑班第一人”,做绿叶也要做到顶尖儿的,更不用说把丑行送上高峰的萧长华先生。

他们成为大师并非偶然,叶盛章为丑行排成了《佛手橘》等大戏,开历史先河。而张春华从小就抱定“宁可练功致死,不可懒惰偷生”的信念,以常人难以承受的强度每天坚持苦练文、武功夫,才能在叶盛章因故不能演出时临时顶上,并因此与这位大师结下不解之缘。仅仅有大师引路还不够,张春华还继承师父衣钵,为丰富武丑剧目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力求突破创新。除《三盗九龙杯》《三岔口》等十多个武丑重头戏接连上演外,他还改编了《铜网阵蒋平捞印》,新排全本《雁翎甲》。他和张云溪改编加工的《三岔口》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至今依然是中国京剧演员出国必演的剧目,甚至成为中国京剧的“代名词”。可以说他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行当升值,而不是坐等别人的青睐。

其实,就是在很多人认为京剧陷入低谷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仍有一些演员演出时一票难求,比如张火丁、王珮瑜。她们与那些爱抱怨的同行身处同一个时代,却为什么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

张派名角王蓉蓉遇上过比现在更难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初,京剧处于最低谷,几乎没有演出,在许多同伴改行的时候她还对着大衣柜练唱。正因如此,她才能挺过最困难的日子,走到今天。如果自身实力不够过硬,即使遇上最好的时代,你也没有能力承接时代红利。与其向时代问责,不如反观自身,有没有努力提高自身价值,有没有对行业的担当,有没有为争取好的时代而努力。(记者 牛春梅)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