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上为几位演员高下,似打破了头,有尊辈长者谆谆劝慰,收效甚微,几位腹笥精深常见于论坛者消声匿迹。此乃又应了一句老话:“道不同不相为谋”。论坛应似《明伦堂》,尔今令笔者感概好有一比:山洪爆发,污泥浊水狂泻,水面上渣滓杂草泡沫大如园台,上面小虾附其上,少不得仍因袭本性,升螯蹬腿,你夹我一下,我蹬仔一腿,全不顾皆同冲刷进东洋大海去也!

京剧行落泊到今日境地,仍有不少演员惨淡经营,笔者沉思良久,行家们大者为艺术,小者也得混口饭吃。似张火丁辈,是望以艺术为天职,勤勤业业。场面上江姐一下,也完全可以理解!

笔者复议《春闺梦》,以过去印象今思之,颇多感概,以尔今时世,京剧不没落才怪!前笔者撰文,曾于上海两次看张火丁的《春闺梦》,前一次是折子,张全神贯注,演的是京戏,很成功;后一次是算全本,张亦是全神贯注,追光灯追着火丁,余下台上一片乌沉沉,且烟雾弥漫,更有甚者,四、五个大花脸吃吃力力化妆打扮,上台来转游一圈,在黑暗中瞎摸索一番,算是突出战场悲怆昏暗,腥风血雨气氛,笔者前所以撰文曰:看《春闺梦》恰似看《探阴山》,也算是“一本两吃”,实惠?从此,可以看出,形式何等重要!后现场花絮,观众大呼上当不息,张火丁无奈,惶惑之中,二道幕侧有便衣男子端一杯水上来,“恢复饮场”,也可算“激活传统”?加唱了一段《锁麟囊》,看完了“寡妇”,再听“触霉头”的娇小姐,标准二道汤,“歌舞晚会”总算结束,观众散去……一场京戏,您说它是话剧加唱,它是京剧;您说它是京剧,怎么看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美其名为创新、试验、改革、“激活传统”新说都可以,笔者今又来暇想一番!

暇想一番,恰想到了《徐策跑城》,“湛湛青天不可欺……”这调调儿一起,老戏迷们肾上腺素激增,劲儿直起,似酒醉醇香,可谓大快朵颐。若换个不识老戏的小青年,电视上若迎来了新编的“徐策跑城”,用尽了声、光、电、景,庞杂舞台上旋转翻飞,扮老徐策演员不屑多动,摆几个姿势造型,靠前沿科技之福,老徐策就上城、下城、疾走似飞,尔今完全可以办到,资金化去千万,回扣私藏百金,小青年看得痴迷,演员身爽轻松,领导政绩显见,可谓皆大欢喜!

回头请此辈小青年看旧版周信芳《徐策跑城》,耳听一只沙壳喉咙,眼前可怜破景,一个白胡子老头,头儿摇,身儿颤,步儿跛,襟袍塞进“裤腰带”,碎步悠悠晃,晃悠悠,还要跌一交,吹胡子,瞪眼睛,还喔哟哟…,搞点啥末事,直头急煞人!这有啥看头?别当洒家是游戏笔墨,当年就被邻家小阿姨怨我爱看京戏,而如此这般大大地挖苦了一番,更无况尔今!

尔今笔者老矣,神魂渐守舍,这看戏是儿戏,更觉明白,几近恶搞的形式变化,可以让您灰心丧气,不是你演传统戏就是原汤原汁的传统戏,可是年青人对这种偷天换日的手段,没有丝毫印象,特让未上老戏园子看过戏的年青人所不以为然,潜移默化的窜改,让原本具有民族特色的京剧元气大伤。细想起来,还是应了一句老话,“这世界上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也更明白老林的,“全国人民一个思想, X X X X X”,辰光是勒海瞎乱兜!〈苏白〉。所以,这京戏的演法,尔今形式是多种多样,是应该步上历史的舞台,可以理解。似中国戏曲学院的悲惨世界,搞搞试验田,说不准大丰收,亩产两万六千斤。恰似美籍伊朗阿姨,化两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一亿六千万元)去太空溜一圈,尝试一下,形式不同,尝试是一个道理。笔者还盼中国戏曲学院,下来是否尝试一下:但丁的神曲,巴尔扎克的贝姨,雨果的笑面人,夏绿蒂的简爱,狄更斯的远大前程,近代阿瑟·黑利的:超载、烈药、钱商、航空港、汽车城,大饭店,笔者突兀发觉就阿瑟·黑利这六个书名,是何等切合我们的时弊啊!作为尝试,这些都是中国戏曲学院极佳的题材是无疑的了!

尝试是小酌品定,各式各样的尝试当然可以,兴许歪打正着,成为巨擘,也不无可能。只是笔者从深层次考虑,京剧行的“与时俱进”,颇受投机者的误导,没有一个老戏迷说,旦角的化妆,要恪守梅巧玲画像这种格式,而不能逾越 ;但是没有人会真心认同,笔者上述这种形式的《春闺梦》的尝试,算是京剧传统艺术的升华,或者叫做什么激活!

那么再进一层次的思考,笔者认为国人因穷困而陷入另一误区,瞧不起自己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这是一端。而愈高喊民族传统最响的,骨子里是最不相信民族传统的一些人,他们优异的享用,平民不敢想象,那是另一端。京剧的命运与人情世故是如此骨肉相连。纯粹由话剧导演的新编,虽赤膊上阵,还只是阳谋;而能把传统戏《春闺梦》从形式上脱胎换骨成话剧格局,而能让参预者步步跟进,可见策划者之阴辣,手法之高明。当然,也不排除筹划者受时尚潜移默化的浸润,迎合时尚风气,误当作了范本。

国人将所谓“民族的传统的”,一向捧得太高,反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笔者识,民族的传统的那就是本乡本土的泥土气息;那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就是赵家的子孙,赵家的样,最多外甥不出舅家门;那就是生出来的子孙,绝不能不象爷,不象娘,象了隔壁张木匠。这就是笔者阿土对“阿土”的“民族的传统的”传统认识。

笔者再阿土一下,“民族的传统的”传统认识,这里也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人吃饭用筷,绝大部分汉民族一个样,这是民族的。从三皇五帝传到而今,中间不断,这是传统的。再则,过去的缠小脚、吃鸦片、讨小老婆,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在这“三部曲”中,缠小脚是绝踪了,吃鸦片换了个洋名叫“海洛因”,那是极少数瘾君子的事,讨小老婆换了个说法叫“包二奶”,这个名讳洋不洋,土不土的,那是有钱权贵们的胃口,与穷人不搭界,这“三部曲”您说是否应该纳入这个民族的范畴?传统的典范?笔者说,一时儿是,一时儿非,此起彼伏,这世界上本没有永恒的东西。

在这个浮燥浅露的时代,人们对时尚的追求,纷纷卷入了对物质的渴望,京剧亦不会例外。面对精神生产的商品化,京剧更有它的重负,因循旧习的政治化,而且愈演愈烈,愈演愈庸俗化。某些新编戏,为迎合时尚需要,路愈走愈窄,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一本戏似乎只有一个人才能演,也只有一个人演过,似乎只有一个人才演得象,贪官太多了,演个清官罢,因为是廉吏,胖瘦要正好,太瘦了象癟三,不象官;太胖了象贪官,廉不象。所以还得削减吃红烧肉的数量。这样量身定做的戏,究竟有多少生命力?这样量身定做的戏,还真能保持民族的传统的形式?

京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肤浅的实用,不能保持它深沉的内涵;直露的布道,起不到教化和规劝的作用;刻意的美化,达不到本民族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良好的愿望,祈求不了人性的升华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而现实真可谓:“立意终高洁,行为实荒唐;应付眼前酷,无奈假大空。”京剧承受了它无法承受的负担,一种古老深含民族特色传承两百余年的艺术,要担负起民族的振兴,大国的崛起重任,这对于执牛耳于京剧行者,可以说得痛快,行得花描,但恰恰忘怀了“欲速则不达”的哲理。

古人云:“国将兴,求于民,将亡,求于神!”现今京剧改呀,革呀;尝呀,试呀,都是可以的。我辈经历过文革的人,都能意会,都会明白。只是,现今京剧究竟应该崇尚什么?“民族的传统的”究竟应该是何种形式?这倒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京剧处于当今,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京剧处于当今,究竟如何摆对它的位置,这倒是很值得我们探索的!

很可惜,尔今对于京剧,究竟应该以何种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才是真正“民族的传统的”,已经到了让人惶惑不解这一步!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6年12月14日22:23:0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