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酷爱京剧老旦艺术,对李多奎先生的演唱艺术更是情有独钟。我父亲康秉钧是中国京剧院的演员。受他的影响,我对京剧很痴迷。父亲见我喜欢老旦,就给我找来一盘李多奎先生演唱的《遇皇后》录音带。起初我对李先生的艺术只是喜欢,但听过这盘录音后,就再也不迷港台歌星了。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把这盘录音从头到尾听一遍,这已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着学唱这出《遇皇后》,父亲也给了我一些指点。学了一段时间,正值北京市举办首届少儿京剧大赛,我报了名,并且演唱了这出戏的选段。没想到评委们给了我一等奖,使我获得极大的信心。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学习,我报考了北京戏校,在孙毓敏校长的安排下,有幸向李多奎先生亲传弟子李鸣岩老师学习。这是我在学习老旦艺术道路上,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为什么这样讲呢?起初我认为学习李派艺术,只要有条好嗓子,唱出来不跑调、不走板、没有怪味,没什么难的。可我自从跟李鸣岩老师学习以后,我才知道过去对李派艺术的理解简直幼稚可笑。李老师告诉我老旦行腔中最注重的就是气息的运用。俗话说“三分唱七分气”,要懂得怎样缓气、偷气,尽量一口气唱下来。李鸣岩老师是继承李派艺术中很出色的女演员。她不仅天赋甚佳,更重要的是她结合自身条件,巧妙地把李派艺术的真髓融入到自己的表演当中,气息运用自如,行腔流畅,听起来很少有女性的尖音,非常宽亮且厚实,这是很难做到的。
我在学《目连救母》时,气息总是横。一句长腔唱下来,总是很吃力,听起来很不流畅。李老师告诉我,毛病就是不会用气,把气横到脖子上,有多少李使多少,这是非常笨的。光使嗓子唱,既维持时间短,又很傻。所以要学会用丹田气,会换气、偷气,这样气息才能平衡,韵味才能唱出来。再好的嗓子,不会合理地运用气息也是不成的。我按照李老师教我的方法,反复练习气息,声音确实比原来宽厚了许多,长腔唱下来也没有原来那么吃力,爆发点也突出了,嗓子也没原来唱完那么疲劳了。通过学习《目连救母》,我再演出老旦看家戏《钓金龟》等,有了很大改进。比如“小张义在一旁他不睬不闻”一句,虽然是[散板],但要做到心中有板;而且虽是句长腔,但不能随意拖腔或缩短。这就要合理地运用气息,要由低而高,最后再拔起来,三转三折,既表达出康氏悲愤情绪,又能达到使整句唱腔的旋律充分展开的艺术效果。
我现在毕竟年轻,对老旦艺术的真谛及认识还需迈向更高的阶梯,同时也需要努力地向老师们学习,博采众长,拓宽戏路,较为全面地继承下李派艺术,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将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