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张君秋已经晋升为“第五大名旦”,并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如果这应是不可捍动的既成事实的话,那么,我认为:按序而下,就应该毫无疑义地有“第六大名旦”之目,从京剧旦角的㈠、天生资质;㈡、禀赋的天赋嗓音条件;㈢、艺术创造能力;㈣、对于京剧艺术的理解力与悟性;㈤、所掌握的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段;㈥、剧目的建树;㈦、所达到的京剧旦角艺术水平;㈧、所取得的实际艺术成就以及㈨、其艺术传播与影响的要求而论,这个“第六大名旦”的桂冠就应该轮到杜近芳的名下,这也应该是毫无疑义的!杜近芳和张君秋,本来就是互有短长、堪为伯仲的,例如,杜近芳歌唱的高音区不如张君秋宽圆厚实、气力充沛,而张君秋则不如杜近芳歌唱的中、低音区音质纯净透明、自然流畅,尤其是杜近芳的京白,可称天下独步,有论者取其一点不及其余,仅就高音区的比较而遂下结论谓:杜不如张,则未免太过武断了吧?其实,杜近芳本人在电话里诚恳地告诉我,她心目中有两个“偶像”,一个是梅兰芳,一个是张君秋;何必由他人从中横插一杠子,为他(她)们“越俎代庖”呢?这未免显得有些过于荒唐和小家子气了吧?张君秋早在上世纪的1937年即获得了“四小名旦”的美誉,彼时杜近芳尚在童稚之年。“张派”的形成和被认可,是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而其时,杜近芳正处于风华绝代,在我国的京剧舞台上,刚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的时候,两个人不但存在有同门学艺之谊,杜近芳早年曾经在王门学艺,并拜师王瑶卿先生;张君秋则是王瑶卿先生的弟子李凌枫的手把徒弟,也曾在王门内受各家前辈、尤其是王瑶老和“四大名旦”论艺的熏陶,他(她)们在京剧舞台上有互相竞赛之义,更有互相倾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惺惺相惜的佳话,例如,当有人问及杜近芳为何甘愿在《西厢记》里,为张君秋配演红娘一角时,杜近芳答得十分干脆:“给君秋配戏,我乐意!”,而在看了张君秋演唱的《断桥》后,我感到有些不可理解时,我的一位较我颇多一些资历和年长的戏友则告诉我:“他是有意在学杜近芳!当然这个戏他是唱不过杜近芳的!”张君秋在国内大量课徒授艺,传播“张派”艺术,俾使其在国内享有“十旦九张”之隆誉,而杜近芳则在同一时期,遵奉党和国家的指令、奔波辗转于国门以外的各国之间,肩负着民间京剧文化外交的使命,撒播中国京剧兰因于异国的人民群众和上层人士之中,在国际上曾博得过“东方皇后”和“京剧大使”的美誉。杜近芳在京剧旦角艺术领域,可称上是和张君秋齐肩的艺术家,顺流而下,则“第六大名旦”归之于杜近芳的名下,应该说是真正地达到了“水到渠成”、“实至名归”!的程度。

本贴由游园惊梦于2006年6月30日12:20:52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