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我在《兼谈“儿夫”和孤、寡、朕》一贴中,就一位网友提出“儿夫”问题时,谈了我对“儿夫”的理解。今天在《语文出版社》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推荐一本书),其中举到“儿夫”的例子,资料性很强。现将相关部分摘抄于下:
上世纪五十年代,京剧舞台上演出了张君秋根据元代戏剧大家关汉卿的杂剧改编的《望江亭》,至今常演不衰。在剧中人物谭记儿初遇白士中的大段《南梆子》唱段中有这样两句:
“观此人容貌相似曾相见,好一似我儿夫死后生还。”
这“儿夫”的称谓常常使人迷惑。台上这样唱,其戏文的脚本也是这样印着的,白纸黑字。到1990年,一部规模最大的历史性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出版了,这才见收录了“儿夫”一词,其解释是“古代妇女自称其丈夫”,并举五代魏承班的《满宫花》词“梦中几度见儿夫”云云。《大词典》的解释总算对“儿夫”一语有了个交代,不至于让人始终迷惑。及至今天,看到这部《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才真正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
这部大书在收录“儿夫”一词之后,接着附列了“儿家夫婿”作为副条。在释文中说:“古时妇女自称为‘儿"或‘儿家",称丈夫为"儿夫"或"儿家夫婿"。”(见340页)
然后引唐代寒山诗“年少从傍来,白马黄金羁;何须久相弄,儿家夫婿知”为证。在引录的语例中有宋、金、元、明、清各代戏文的用例,既有宋代戏文《张协状元》等的“儿夫”语例,也有元代李直夫的杂剧《虎头牌》的“儿家夫婿”用例。不仅从时间上提前到了唐代,从所搜集的语言事实的分析研究中,让我们明白,“儿夫”实为“儿家夫婿”的简略。对一个词语的纵向和横向的搜集与考索,其来龙去脉,让读者心领神会,一目了然。
虽然该文仍未说清“儿”的意思,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本贴由ljh于2003年9月17日12:12:0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