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晚上的京剧演出要四个多小时,后来慢慢地减为三个多小时,现一般是两个多小时。时闻短了,自然安排戏码就少,加上演出的场次也少,演员登台的机会就更少了。为了节省时间多推出些演员和剧目,往往把一出了又删,压了又压。有些本来就是折子戏,仍不免要再打些折扣。演《挑滑车》带"闹帐"就算不错,"下书"是看不上了。演《三岔口》上来摸黑就打,绝舍不得给焦赞发配留点时间。说来这还可以理解。后来或许又受了各类电视大赛的影响,似乎都顶着时间限制的紧箍而忙忙叨叨。如果删减得当还好,说是"适应时代快节奏"。有的戏则被弄得支离破碎,以为反正观众知道情节便可以不顾一切下剪刀,只有技艺而无戏,这就有些过份了,试举一例:
前段时间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看了一场上海师大表演艺术学院的大专生毕业演出,有一出优秀青年演员王玺龙的拿手好戏《艳阳楼》,这本是一出完整的短戏,如果为了再压些时间,打个"八折"来演或许还能勉强成立。然而这次导演手狠,竟打了对折还多。怎个"对折":第一场还算正常,高登出场自报家门,唱四句表演一段趟马,带领众家丁庙会去者了。紧接下场便突然了,出来两个武生好像闯入高府,与晃晃悠悠出场的高登不发一言对打起来,接着一武丑一花脸也来助战,打了一阵终将高登打死。一头一尾,不唱中间。
于是爱"叫真儿"的观众就议论了:那四个人是哪来的杀手,为何持刀私闯民宅?(花逢春、徐士英等前边的戏全删了);高登出了什么事以至被人打死?(庙会上抢走徐士英之妹的戏也删了);高登前场出来时还好好的,怎么再出来站立不稳了,是否有病如美尼尔等症?(当然,高登吃醉酒的交待也删了)。一出本不算太长而很有看头的经典剧目惨遭肢解。座中还有不少老外,他们就更莫名其妙了。即使是"京剧大赛",如此结构,恐怕也要扣掉改编分数的。
认真看戏的观众有些忿忿了,这样不负责任的折扣戏给观众看,是否有些对我们不够尊重,这是正规的商业演出,对得起百八十元(最高八百元)的票价吗?
京剧有了最高学府,名牌大学的表演艺术学院。第一次使京剧能有这样高的学术环境、地位和价值,令人高兴。但如此演《艳阳楼》却令人遗憾,并有些杞人担忧,怕给后来者留下"样板",恐怕以后京剧舞台上尽是这样的折扣戏就真不成样子了。
(摘自《百戏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