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要拍摄电影《梅兰芳》了。无论影坛还是剧坛,这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这部电影能不能拍好,我认为有几个问题是关键。
第一,陈凯歌的心态。没有人怀疑陈凯歌的能力,至少在中国导演中,他是佼佼者之一,而且《梅兰芳》找到他来拍,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之前有一部票房口碑都不错的《霸王别姬》。但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不只是能力,更重要的是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其实《霸》后拍摄的古装巨作《刺秦》,虽有不足但水准不差,由于票房的惨败,使得陈氏对电影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然,也可能《霸》的高度成功,就已使他开始有心理变化了)。但一直自负的他,不甘心把自己从光环中放落下来,似乎自己是个引领时尚,思想深遂,富有霸气的天才。这种骄傲,使他的心态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他对作品的创作和判断。我相信他是认认真真的拍了《无极》,并满怀期待和自我欣赏地将它捧到观众面前来的。可当今的中国电影环境和《霸王别姬》时大有不同,媒体、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和批评都比从前要“热情”、猛烈、苛刻的多。媒体首先的“习惯性发难”,就让陈导大为恼火,斥道:“我拿出生的孩子给你们看,你们怎么却说他会死的?”足见其心态上准备不足,反而先令嘘声一片。其实,对于“生”几亿拍出来的电影这样的“孩子”,对于中国任何一位导演都是新事物。“难产”、“死胎”、“畸形”,都是正常的,难免的。作为尝试,成败都应淡然看待。至少应该谦虚谨慎,而不是骄傲自满。观众把从《英雄》、《十面埋伏》就开始的对国产“大片”的“挑剔”和“嘲弄”延续到了《无极》当中,并达到顶峰。而且对陈氏夫妇宣传中表现的张扬和自夸,对反面意见的不屑,也情绪化的渲泄在对影片的评论当中。其实这在很多人看来还是习以为常的,甚至是与《无极》影片未必真正有关的(比如网络恶搞)。但更使陈导难以理解和不能接受,说“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精神贵族”的陈凯歌此举结果更招来“下里巴”大众的“炮轰”,人们反问:“我们掏了钱去看,还不能说你拍得不好吗?”。
之后,陈凯歌选择了沉默。不知道他的清醒了,还是撤底把自己灌醉了。所以我说陈凯歌的创作心态,是《梅兰芳》成败的第一关键。
曾也有两位导演欲拍《梅兰芳》,一位是以《周恩来》闻名的丁荫楠,另一位是以《胭脂扣》成名的关锦鹏。比较起来,我还是更期待陈凯歌的。丁荫楠的《周恩来》更倚仗的是王铁成对总理出神入化的演绎,他之前的《孙中山》和后来的《邓小平》,虽都获国内大奖,但其实都缺乏对人性的深层挖掘和对故事的艺术渲染。这两部影片,更像是两位伟人简历的影像纪录,而不是一部艺术电影。面对梅兰芳,恐怕丁荫楠也只能歌颂之再歌颂、美化之再美化,把学戏怎么辛苦、赴美怎么辉煌、续须怎么坚决、传艺怎么无私罗列一番,未必会比读一遍《梅兰芳传》更过瘾,观众只是再次温习一遍“戏剧完人”的经历罢了。何况,《梅兰芳》有没有王铁成之于《周恩来》那样好的扮演者呢?关锦鹏的《梅兰芳》肯定是细腻精美的,但以他的擅长,展现的大概只是梅公的侧影,不会从正面去刻画全貌,这多少会是一种遗憾,也会使一些人觉得避重就轻,难以为范。当然,我的臆测和偏好对两位优秀的导演未免不公,但绝无不敬,言而由衷罢了。
第二,梅兰芳的扮演者。谁来演梅兰芳,是个很关键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影片的成败。首先,具有梅兰芳外在形象的演员就十分难得。他不是用一个“漂亮”可以形容的,他的美来自某种气度和韵味。既有男子的书卷气和坚定的神采,也有女子的沉静和灵秀之感。而这种中性美又不令人反感,反而让人倾慕。再者,此演员须有些古典气质,最好会一点古典舞蹈,甚至是戏曲表演。否则,便是装得再认真,举手投足,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不是这里边的事儿,何况还得扮出来上台呢,这可觉不是替身能轻易解决的。
我并不看好人们推崇的梁朝伟,虽然我很喜欢他的电影。以他的相貌,扮上不会很好的。其实,将现有华人男明星细数一遍,真是没有独一无二的人选,还有顾及票房号召力,单选主角一事就是陈导的第一大关口。至于有戏迷推举于魁智、胡文阁等来演,我看更是不懂电影为何物的想法。我觉得这位演员长得像不像梅兰芳在其次,主要是那份气度和韵味,而且要让男人和女子看了都喜欢,都倾慕。“梅兰芳”选对了人,电影几乎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对于历史、文化和人性的触及和处理。梅兰芳本人是很复杂的人物,他所经历的时代也同样是复杂的。作为文化艺术名人,作为京剧大师。如何处理其中一些深层的甚至敏感的历史、文化和人性问题,是决定这部影片本身人文艺术价值的关键。拍的美是一定的,但是华袍下面的东西要不要触及,怎么处理。把梅兰芳当作神来拍,还是当作人来拍?当作文化标符来拍,还是当作一个时代风口浪尖上的艺人来拍?这就看陈凯歌的选择和气魄了。看人物传记,看的其实是人生存发展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有代表性、越激烈,人物本身就越有吸引力和人格力量。《梅兰芳》至少会触及这样一些本不可避免也不该避免的重要矛盾:
1、怎样看待男旦文化和男旦艺术?怎样勾勒其在新文化运动后所受到的多方面文化势力的抨击和蔑视?怎样提及一些男旦在旧社会确实存在的且较为普遍的恶俗现象?
2、怎样描画旧社会戏曲演员的低下地位和纷乱的社会关系?能不能触及到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和一些公开的秘密(圈子内部的陋习)?
3、怎样刻画梅兰芳的几段个人情感问题?这并非是八卦,因为梅兰芳的几段情感与其艺术发展不无关联,而且关系到了京剧发展的一些脉络。
4、怎样看晚年的梅兰芳与时代变化的矛盾?如对“移步不换形”的自我检讨等。
这些问题在历史、文化和人性层面都是很敏感的,但以陈凯歌的作风,又不可能完全回避。这决定了《梅兰芳》是一部宣传片还是艺术片,是让人娱乐的,还是发人深省的。说白了,作为一部电影,《梅兰芳》能不能留得住,全看它是不是以人性为核心。我并不是说要以列奇和挑战的心态,对某些东西做有意的强调。而是我们能不能从梅兰芳和他的经历上,得到更多的有着普遍意义的作为人的感动和震撼。同时,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国粹艺术在那一段时期所承受的所遭遇的。甚至,让更多的人通过《梅兰芳》唤起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赏识。当然,不是说教,而是感动。是对人性和自身文化的感动。
作为戏迷,作为影迷。我希望《梅兰芳》成功,希望它在国内、国际上都产生影响,希望它是一部经典的传记影片。所以,我对陈凯歌说:加油!加油!加油!

本贴由裘迷于2006年11月06日15:54:4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