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京剧院优秀老生杜镇杰

一张方正忠厚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出口低声细语却有着一种不容质疑的坚定。年届不惑的杜镇杰务过农、经过商,每一样都干得有声有色,但是,最让他难以割舍的还是那二十多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粉墨情缘……

从农村穷小子到梨园名门的成龙快婿

山东莱州沙河镇西渡家村是杜镇杰的老家,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至今还生活在那里。18岁之前,杜镇杰一直在地里干农活,广阔的胶东大地练就了他浑厚嘹亮的好嗓子。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考进了中国戏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当年整个公社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从一个地方口音浓重的农村小子,到八十年代初京剧舞台独领风骚的青年代表,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他至今清楚地记得,大姐用小麦秆编辫子卖钱,20个一尺半高的圈才卖一毛五分钱,大姐每月拿出两块钱,除去邮票和信封,剩下的就是他的生活费。勤奋好学的小杜引起了一位老师的注意,人家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没想到竟是鼎鼎大名的马长礼的女儿。
虽然“小马长礼”的台缘儿雅号在戏迷中已经流传了近二十年,但杜镇杰对这层“特殊关系”却从不愿意多提,他觉得自己在京剧舞台上立身扬名,靠的是个人的努力勤奋与才情实力。对马长礼先生舞台风采的尊重与仰慕,是初入道时对京剧艺术殿堂高邈认知的起始,一经认定便沉迷于此潜心钻下去再没动摇过。

我像农民守望田地一样守望京剧

杜镇杰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农民的儿子,大不了跟我爹一样回家种地去!”正是凭着一股子改不了的“乡下脾气秉性”,他的韧劲与钻劲、虔诚与痴迷,才感动了知多见广的老前辈——对余(叔岩)、杨(宝森)派老生多有研究的刘盛通老先生。按辈分,杜镇杰应该叫刘老“师爷”,因为他的岳父马长礼先生这一辈就是由刘老授艺。对小杜,他老人家更是“掏了心窝子”,几十出戏,十几年的岁月,多少个中奥妙,都一点一滴地口传心授给了这个有灵气又实诚的年轻人。1989年,76岁的刘盛通先生“临违”(病故)前后,杜镇杰一直侍奉左右,老人家是在他的怀抱里闭上眼的……数年以后,杜镇杰在香港商海阅尽繁华,正是刘盛通老先生谈艺说戏的音容笑貌常常萦绕于脑海,才使得他重又做出了回归舞台的抉择。

深刻保守与激进创新同行

杜镇杰以恪守传统余杨流派正宗本色为从艺之道。他常演的《杨家将》、《伍子胥》、《洪羊洞》、《失空斩》等经典老戏,皆以四十年前老北京京剧团为标准,他常说,别让“这锅老汤”到我们这一代就寡淡了味道。当然“保守”之外,他也有“激进”的一面。从十年前《管仲拜相》到近几年的《蔡文姬》、《宰相刘罗锅》,杜镇杰的舞台新形象颇为可点可圈,按他自己的说法,排新戏、塑造新人物,用的是另一种全新的创造思维。下周一,由杜镇杰主演的《杨家将》将在长安大戏院上演,他前演杨继业,后演寇准,全面展示他老生行的唱、念、做才华。(记者 贾薇)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