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老旦行当中,李多奎先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在京剧界,一致称他的表演艺术为“李派”。“李派”老旦在京剧老旦行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突出作用,李先生本人更不愧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表演艺术家。
李多奎先生,原名李万选,河北河间县人,1898年出生,1974年去世。他初学老生,“倒仓”后,从程春禄先生学京胡。此间,李先生从不放弃吊嗓儿练唱,终于练出了一条“铁嗓子”。更有利的条件是,他同老旦名宿龚云甫先生是邻居,龚先生不仅倾囊相授,还请自己的琴师陆五(彦庭)先生为其操琴,使李先生在艺术上突飞猛进。李先生1921年改唱老旦后,在北京前门外中和戏院首演《钓金龟》,一炮打红;后来又在上海大舞台与金少山先生合演《打龙袍》,被观众称为"双绝"。此后,曾长期同高庆奎、马连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张君秋、裘盛戎等名家合作,红遍大江南北。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在舞台上能赢得一席之地,我曾自己挑班,不止一次自组"梁小鸾京剧团",其中的老旦演员就是请李多奎、何盛清先生担任的。李先生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遇后·龙袍》、《钓金龟·行路·哭灵》、《望儿楼》等。他嗓音洪亮宽厚、音质饱满纯净,高低音俱佳,气力极其充沛。有人说,李先生不大讲究身段和步法,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他不仅在唱腔方面吐字真切、喷口有力,而且在扮相和念、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曾看过李先生的《滑油山》,其中的跪磋、甩发,都很有功夫。当然,在唱工方面更充分显示了他高超的演唱技巧,这是不言而喻的。
新中国诞生后,我参加了太平京剧社。谭富英、裘盛戎、陈永玲、杨盛春、张洪祥、储金鹏和李世琦等先生都是这个团的主要演员,其中老旦演员就是由李多奎先生应工的。有一段时间,我们在北京连续上演了多场京剧晚会,其中有一场的戏码我还略有印象。这天共上演了四出戏:头一出是周云鹤、李萍青、王庆星的《鸿鸾喜》;二出是赵永泉、王正屏、李世琦的《白马坡》;最后由我和裘盛戎、李鸣盛演《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压轴就是李多奎和马富禄先生的《钓金龟》。李先生一上场,剧场的气氛可活跃了。他在“叫张义我的儿……”这组[二黄原板]中,后半部都用了“垛句”,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康氏苦口婆心地训子之情;他在这组唱腔中,还巧妙地把“雌音”和“衰音”结合起来,把老旦唱腔的“苍、润、脆、柔”四种音色发挥得余味无穷。当年,梨园界曾有人把李先生演唱的《钓金龟》中的三段著名唱腔称为“三做鲤鱼”(“三做鲤鱼”是山东菜系里的一道名看,高明的厨师,能用一条欢蹦乱跳的活鲤鱼的头、腹、尾分别做成三道鲜美的名菜)。人们用“三做鲤鱼”比喻《钓金龟》里的三段唱腔,可见“李派”艺术的群众基础是多么雄厚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先生在大红特红之后,不但主演老旦挑梁的单折戏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就是在群戏中扮演一个主要配角同样能为全剧锦上添花。1949年前后,我们在太平京剧社演出时,曾多次合演《龙凤呈祥》,剧中由李世琦、储金鹏、裘盛戎、杨盛春、谭富英先生分别饰演鲁肃、周瑜、张飞、赵云和刘备,由我和李多奎先生分别饰演孙尚香和国太,李先生扮演的国太为全剧增色不少,确实有口皆碑。
李多奎先生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他从不挑戏,也不抢戏,只要进了后台就认真备戏,从未误过场,出过差错。他确实是一位"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的典范。
后来,我去了吉林省京剧团,就再未与李先生合作过。

(摘自 《戏曲艺术》杂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