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发后,北京大学成立了素质教育委员会,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艺术素质教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北京大学把艺术课程作为限选科目,举办“美育精品”系列讲座,在此基础上,把高雅艺术引进校园,努力培育高雅艺术氛围,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

引进高雅艺术 名品异彩纷呈

自2000年年初以来,北京大学加强与中外著名艺术团体、艺术院校合作,中央芭蕾舞团、国家交响乐团、中国京剧院、解放军军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中国电影乐团、日本宝生流能乐团、俄罗斯海军歌舞团、俄罗斯克麦罗沃交响乐团、以色列青年交响乐团、波兰冬布罗瓦民间歌舞团、苏格兰皇家斯特林风笛乐团等著名艺术团体纷纷到北京大学专场献艺。北京大学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和办公楼礼堂相继举办了“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北京大学五四交响音乐会”“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之交响音乐会”“风笛演奏会”“北大在线之夜交响音乐会”“梦系红楼大型视听音乐会”,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梁祝》以及京剧《马前泼水》、《白蛇传》、《红灯记》等共24场演出。这些高水平演出的上座率都在80%以上,有时2500个座位全部坐满甚至还有“站票”。

2000年10月和11月,中央芭蕾舞团先后4次到北京大学演出9场芭蕾舞。艺术家们向北京大学的师生诠释了高雅艺术的魅力。每场演出结束后,雷鸣般的掌声总是长时间在礼堂内回荡。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黄民喧在谈到将《梁祝》首演地点选在北京大学时说:“中芭有北大情结,中国版的《胡桃夹子》在国内外共演出了十几场,但我们感到在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剧院的演出才是最精彩的;北京大学观众的欣赏水平很高,能够对我们的演出提出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与北京大学的合作非常愉快。”而北大师生同样也有“中芭情结”,中芭在北京大学的9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

2000年5月,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组织的3场国外艺术团体的演出在北京大学获得了成功。公司国际交流部经理说:“这3场不同风格的高水平艺术团体的演出如此火爆,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高雅艺术在北京大学受到热烈欢迎,引起了演艺界的极大关注。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广播艺术团、上海芭蕾舞团等高水平的艺术团体也慕名派人联系,希望在适当的时候到北京大学演出。 除了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之外,北京大学还组织了经典影片回顾展等活动,放映了《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等经典名片以及《漂亮妈妈》、《洗澡》、《一声叹息》等获奖新片,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宣传艺术理论 提高鉴赏水平

高雅艺术进入校园使北京大学的学子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但北京大学并没有把艺术素质教育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是在积极引进高雅艺术的同时,配合以举办讲座、创办刊物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艺术理论,努力提高北京大学学生的鉴赏水平。

北京大学在继续办好“形势与政策”“中华文明之光”“美育精品”“自然科学前沿”等系列讲座的基础上,1999年下半年又推出人文社会科学、北大名师等系列讲座。讲座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拓宽了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综合知识结构,为学生艺术修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许多讲座根据学生的兴趣,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介绍艺术基本常识、鉴赏理论和各种学术知识,调动了学生加强艺术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北京大学还以百周年纪念讲堂为名,创办了《大讲堂》文艺欣赏专刊,专刊以学生为主要编辑力量,通过采访艺术学系教授等方式,把交响乐、芭蕾舞等的艺术常识普及到学生中去。许多同学兴奋地表示,在观看演出时原本只能看“热闹”的节目,现在也能够看出其中的“门道”了。

为了办好高雅艺术欣赏这个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课堂,北京大学还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想方设法降低演出票价,把票价确定在校外剧院票价的1/3或1/4水平,低价位票占到总票数的59%以上。低廉的价位保证了学生对高雅艺术的需求,也消除了高雅艺术流行校园的阻力。 (巍名,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