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无聊的上海天蟾舞台从去年11月份的南北名家合作演出《群借华》后,到今年前段时间以于魁智和李胜素领衔的中国京剧院莅沪演出,着实在上海戏迷中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笔者作为目睹当今京剧舞台盛事的一名青年戏迷,有幸尽情领略了众多名家的卓越风采。首先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京剧院作为国内实力最强的京剧演出团体,其演出策略是正确的,非常适合当前京剧艺术的演出现状。京剧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取得市场,恢复以市场为基准和导向的"组班"式演出,应该是比较有价值的,可以实行一下的生存方式。你这观看了《野猪林》,《生死恨》,《打金砖》三场大戏,不仅于魁智表演上乘,而且在戏中饰演配角的邓沐玮,郑岩,舒桐等先生的表演也使满台生辉。特别是邓沐玮先生裘味十足的姚期,郑岩先生颇具大丑风范的胡公子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他演员也都使足了劲,让戏迷充分感受到台上阵容齐整给人的极高的艺术整体享受。仅仅三天的演出,在上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万人空巷"的盛况让许多戏迷慨叹"一票难求"。

但毕竟也有几处不小的遗憾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首先是观众的心态问题。

比起来北京观众温文尔雅的鼓掌,上海观众却往往是叫好声声震屋瓦,剧场气氛显得更为热烈。但这次《打金砖》的演出却使笔者看到了令人不愉快的场面。观众们往往由于一些纯属偶然的失误而在台下大叫倒好。比如马武闯殿举钢鞭打刘秀时,不慎将鞭打断,这种事物本来就在所难免,丝毫不会对表演产生任何影响,可下面的观众却对此报以一个大大的倒好,甚至于某些媒体还在演出结束后为此大作文章。从第一天《野猪林》演出后,大家对于魁智先生身体不适,嗓音不好已经有所耳闻,但《打金砖》一场非但不对于先生带病演出表示支持和鼓励,相反的,当于先生开始出现嗓音失润后,观众们开始纷纷议论,叫倒好以发泄不满。我以为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我们不应当错把对演员的失误的幸灾乐祸当作欣赏水平高的表现。演员和观众应当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叫倒好实际上是对台上演员的警示,可如此叫倒好只会影响台上演员的演出热情,从而破坏了场上气氛的和谐,使演出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客观的说,尽管身体状况欠佳,但于魁智在这几场戏中的表演还都是上乘的。二嗓音问题对于任何演员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就连当年素有"铁嗓钢喉"之称的高庆奎先生还在台上出现过失音的情况,何况于魁智还是个比较年轻的演员呢?嗓子好的时候捧,嗓子不好了就在台下起哄的态度实在是不可取的。

其次是演员的问题。

观众们的"倒戈""火并"固然不对,但这种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毫无疑问演员也要负上一定责任的。于魁智先生一直以来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嗓子太好,全凭一个"唱"字取胜,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嗓子一旦不行就没人捧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打金砖》在上海已经演过不止一次了,而于魁智近年来上演的剧目都是极为有限的几出。一位老观众在看完戏后于欣喜之余又不无忧虑的指出,于魁智到哪里都是《打金砖》,在上海已经演过不止一次了,不知道今后还会不会有人来再看一次了。正如前面所说,演员与观众是一个互动的整体,演员假如只能演出固定的几出剧目而长时间没有突破,就会因为缺乏新鲜感而逐步丧失对观众的吸引力。当年周信芳先生之所以能够以"麒老牌"誉满上海,直至现在起全面的唱念做还被晒观众们津津乐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宽广的戏路。而于魁智先生虽然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京剧演员中可算得个中翘楚,但他惯演的戏只重唱,稍微念做吃重一点的如《失空斩》就有些不对路了,更不要说《打渔杀家》《审头刺汤》等普遍受到冷落的老戏了。

虽然问题不少,但中国京剧院此次赴沪演出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的,在此,作为一个青年戏迷,借此文向中国京剧院的全体工作人员和演员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