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自4月30日起,至5月9日,历时10天,演出9场,已经落下帷幕。从一个方面来说,给了青年演员以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的精湛艺术,通过电视使全国,以至国外广大观众得以欣赏到;也展示出京剧后继人才的实力。不仅看到青年演员的辛勤、敬业;也看到京剧的美好前程。但是,直言无隐,美中也有不足。这种不足,不仅给京剧添病,发展下去甚至可以致命。此非耸听之危言。
这次大赛,又叫"哈药六杯"大赛。初听,一直不明白这个名字的意思。为什么管"吃"药,叫做"哈"药?为什么还得"哈"六杯?体育界里斥服药,京剧演员为什么得"哈药"?后来问明白了一些,原来"哈"字,是"哈尔滨市"的简化,"药"字代表制药厂。这个奖,是人家出资办的。可"六"字又是怎么回事,是将来领奖时,给每位得奖者六个杯?还是只有六个杯,让六位得最高分的得奖者取得?再经细了解,原来这"六"字,是人家制药厂的"第六厂"。这就全明白了。当然,花钱的主儿,哪位都不愿意把钱仍在黑灯影里;人家制药六厂花钱,得让人家的大名露一露。不过能不能想个别的办法,让它雅致一些?否则,今后如果是屠宰厂拿钱来办,叫"屠宰杯";火葬厂拿钱来办,叫"火葬杯"。恐怕得到这种奖的演员,打算把杯(或者奖状之类)往家里明显处一搁,这一家人还真得都有点儿胆子!
这个杯的命名,虽伤大雅,倒还属小节;大的方面是:许许多多通过看电视现场参与此赛的人,认为评选不公,标准不一,有失公正,难得公允。当然愚下是其中之一了。因此,包括愚下在内,不少人给电视台打了热线电话,但却如投石于海,连些波浪都没见着。电视主持人宣布的电话和信件,多是对此次奖事歌功颂德的,称道这次"药六杯"好,起的作用大。六杯药,自然能见效,这是正常的。况且即使老王卖的瓜苦,老王并不会如实向买主介绍,要不怎么能说"老王卖瓜是自卖自夸"呢!不过这种不公正,确确实实打击了不少乘兴而来的参赛者,伤了不少人的心!我倒是常奉劝参赛者:参赛前就得有思想准备,历次赛事,评出来的奖,百分之七、八十还是准确的;百分之二、三十绝对不准确。艺术好的,没评上,或分不高;艺术不大好的,却得了高分,名列前茅。这是常事。原因在哪儿呢?一,是评委中有些人水平不高,这次就有的说以《红娘》参赛的演员演的不够火爆,你应该像谁谁谁才对!不知道说这话的评委看过《红娘》一戏的创演人、"荀派"艺术的创始人荀慧生先生的戏没有?看过荀先生演的红娘没有?评分的标准是按荀慧生先生的艺术来要求,还是按谁谁谁的标准来要求?就像过去有的"评论家"跟学习"杨(宝森)派"、"奚(啸伯)派"的青年演员说:"你们现在超过了他们,他们哪儿唱得出你们这么多高腔来!好演员就得高腔、大嗓、震耳朵嘛!"二,是评委中有的人存在私心杂念;三,是评委受人之托得忠人之事。参赛演员哪儿有跟那年石家庄那位参赛者一样的,听完评委亮的分,竟自在舞台上跟评委"比粗",向评委挑战。公然问:"你们根据什么给我评这个分?请讲讲理由!请说说我跟刚才那位参赛的差在哪儿?"造成评委罢评!这么做,多不给评委的面子,让人家下不来台!
底下说点儿具体的: 据我接到的熟人打来的电话,以及外出碰见的熟人,与我的共同感觉。评委评定的原则仿佛是以照顾北京为主,其次为天津与上海;再则是照顾已知名的演员。
第一场,4月30日晚,南京市京剧团武旦演员范乐新演的《扈家庄》,身上边式,武技娴熟,腰腿灵巧;脸上有戏,反映出人物的骄傲之气。嗓子也好,连舞带唱,不觉吃力,没给人"小鸡吃黄豆--"强努"之感。却被评了低分,名列四位武旦之末!第三场,5月2日晚,青岛市京剧团老生女演员程慧慧演出的《击鼓骂曹》,唱中"余派"韵味浓郁,嘴里、身上不带女气;鼓打得流畅,节奏鲜明;特别是打鼓时,不时以眼睛余光看曹操,显示出人物的心态。可谓"余派"女老生中的上乘人材。应该与上海的王珮瑜媲美,彼此难分轩轾。评委却给她打了低于王珮瑜很多的分数!第四场,5月3日晚,武汉市京剧团的青衣演员张惠芳演的《岳飞夫人》,既是新编剧目,又重念重唱。其中大段念白念得字字清晰入耳,既富韵味,又带感情;唱得也属字正腔圆,颇见功力。难道可爱的评委们竟自不懂得"四两唱,千斤白"吗?竟自给人家那么低的分数!5月4日完,第五场,重庆市京剧团很年轻的"尚派"演员周利演出的《昭君出塞》,武功可谓矫健,动作十分利落;举手投足很有"尚派"特色,趟马中的"俯冲"、"卧鱼"、"射雁"等技巧都灵巧、到位;随舞随唱,不偷不减,不给观众力尽声嘶的感觉。"尚派"不易学,她可算是当前很不错的年轻继承人了。评委也给她打的分数很低。其他如中国戏曲学院的王晓燕演出的《天女散花》,唱与舞都很好,而且有创新;黑龙江省京剧院的老旦演员黄丽珠演的《遇皇后》,气口,韵味体现在唱中都很好,富有传统的老旦演唱特色;年纪小,却不显稚嫩,并不比得高分的老旦有大区别。但也被评低分。诸如此类,还不仅这几位。
大赛的目的,是发现优秀新人、新作,鼓励新人、新作。如上评法则与此两道背驰;如上评法,则不可能有《将相和》这出戏,廉颇老将在前面,蔺相如当不了丞相;也不可能有"秦甘罗十二岁身为太宰,石敬塘十三岁拜帅登台,三国中小周郎……十三岁在东吴挂印为帅"的事。
再则,向演员提问的戏曲知识里,竟然有"中央电视台哪年办的什么赛"之问。这就算戏曲知识吗?演员和所有京剧工作者、爱好者,以及一切人士,知道了这个就算有京剧知识?不知道就算没有京剧知识!把那位17岁的小参赛者挤兑得说出:"那时候我还没学戏呢!"这不成了讽刺小品了吗!
谨陈此见,望主办这次大赛者和以后准备办大赛者,也望荣登评委宝座者,冷静下来,深思熟虑,想一想愚下之言是否有理!
京剧爱好者:周桓 2001年5月10日
咚咚锵特别鸣谢周桓老师!
(转载请注明“咚咚锵”及网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