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菊茶、菊秋、菊芬均曾享誉剧坛,原籍河北冀县,其父原于京城经营锡器铺,久居崇文区平乐园1号寓所。三姐妹均酷爱戏曲,菊茶为长,自幼习河北梆子旦行,菊秋行二亦习旦行,菊芬最小喜老生。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姐妹从艺均隐瞒了年岁,故使后来载文其生卒年,均非实际生年。菊茶英年早逝,菊秋、菊芬艺成后均享誉盛名,曾共组班"菊社",并有"杨氏双菊"美称。

杨菊秋(1904-1987),字傲霜,原习河北梆子,蒙师杨翠喜。16岁改习京剧,从王瑶卿、李宝琴习艺。她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能戏甚多。其表演风格亦有独到之处,且嗓音圆润,唱腔委婉流畅。其青衣戏端庄温雅、花旦戏艳丽活泼、刀马戏武功娴熟,且跷功极佳。与妹菊芬合演《武家坡》饰王宝钏、《乌龙院》饰阎惜姣、《一捧雪》饰雪艳、《三娘教子》饰王春娥、《南天门》饰曹玉莲、《庆顶珠》饰萧桂英等,姐妹配合默契,可称珠联壁合。曾与侯喜瑞合演《战宛城》,所饰邹氏,颇得侯老赞许。擅演剧目有《棋盘山》、《翠屏山》、《小上坟》、《小放牛》、《祭江》、《祭塔》、《乌龙院》、《五花洞》、《十三妹》、《王宝钏》、《浣花溪》等。 每有义务演出,都积极参演,而且格外卖力,深为同仁所敬重。1951年7月26日,在京城曲界女演员五十余位,为艺培戏校募集基金义演,前场全部《玉堂春》,杨菊秋与刘玉秋、美(非吴)素秋、李倩影、傅任秋分别反串前后王金龙。大轴《八蜡庙》,又与徐东明、于秀兰三人分别反串前后褚彪,此次义演轰动京城。还曾应邀为煤炭部业余京剧团进行辅导传授技艺。

50年代末,菊秋、菊芬姐妹同到北京市戏曲学校任教,为培养京剧艺术接班人,辛勤地耕耘。退休后仍在家课徒授艺,李冬梅深得教益,师徒感情颇深,从其师相册中,有冬梅之照极多,可见过往密切。老师过世,冬梅极为悲痛,曾撰文缅怀恩师。

杨菊芬(1910-1978),字信陵,工文武老生。8岁从善宝臣习河北梆子,后向范廉泉问艺,改学京剧后,开始仅在天桥各戏园演出。1928年迁居天津,从王庾生研习谭派唱腔。1929年拜陈秀华为师深造。

杨菊芬嗓音宽厚无雌音,表演无脂粉气,且戏路宽广。常演剧目有《击鼓骂曹》、《坐楼杀惜》、《失街亭》、《洪羊洞》、《平贵别窑》、《汾河湾》、《战宛城》、《战潼台》、《打侄上坟》、《二进宫》、《除三害》、《武昭关》等,尤其《定军山》,其唱腔工稳,白口有力、做表沉着、靠把娴熟。《战太平》、《胭脂宝褶〉、《盗宗卷》、《铁莲花》等亦均享誉。曾于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因曹府》、《搜孤救孤》、《连营寨》、《乌龙院》、《武家坡》、《打严嵩》等唱片。中国戏曲研究所为其家中收藏之唱片进行编辑,于1997年由中华文化音像出版社为其出版了盒式录音带,为名女老生音响系列之一。杨菊芬享名后声望极高,曾有"女叫天"之称号。言菊朋对其深为器重。曾将《击鼓骂曹》的私房大堂鼓赠送与她,惜此鼓失于"文革"。

30年代末,杨菊芬与清廷旧臣张彪之子张梃成婚,旧时礼教嫌她是戏子,夫妻双双被赶出"张园"宅第。她洁身自爱,随夫暂居日本,虽息影舞台,但抛不掉己之所好,故时有歌唱自我消遣。1947年与其姐菊秋组班"菊社",侯喜瑞、杨盛春、傅德威、李多奎等均曾搭此班社,琴师为杨宝忠,常演于吉祥、三庆等戏园。1951年经马少波举荐,与杜近芳同时被吸收国家剧团。在当时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后改为中国京剧团(院)。曾与雪艳琴、王泉奎合演《二进宫》、与严慧春演《浣纱计》、与景荣庆演《除三害》等,还曾在叶盛兰、杜近芳主演的《牛郎织女》中傍演王母等。1958年到北京市戏曲学校任教,并任戏校艺委会成员。她教学认真,从不马虎,一字一板、一腔;调都严格执教,深受戏校师生爱戴。1971年退休在家,为了京剧艺术事业,仍然课徒授艺,凡有登门问艺者,她不顾年高体弱,仍孜孜不倦地认真传授,而且不取报酬。待学生演出时仍不放心,亲自挤汽车赶往剧场。还积极参加街道文艺宣传队义务演出。

她自幼习诗读史,有一定文学修养,且能书善画。她为人正直,演戏极重戏德,私下急公好义,对贫困同人时常解囊相助,极受同人尊敬。恢复传统戏时,她又应聘授艺,当时心情极为激动,致使心脏病复发,1978年病故于东四七条寓所,享年68年。她生有三男一女均未从艺。其夫君张梃今己年近九旬,与其长子以清一起安度晚年。

杨氏双菊,德艺双馨。早年文化界轻流章一山、巢章甫、华世奎等曾刊印《双菊集》为之揄擒扬。京、津、沪名士周剑云、苏少卿、吴我尊、沙大风、林墨农、方地山、李学曾等均于《双菊集》书中,对其姐妹大加赞誉。《北洋画报》当年亦曾刊载"双菊特刊",并有照片刊登。

(摘自 刘嵩崑 著 《梨园轶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