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钮骠教授结识实出偶然。那是去年的三月,我来到北京的正乙祠戏楼票房采访,有位气质高雅的老学者得知我来自青岛,便向我打听是否认识一位姓吕的写京剧评论文章的人?我忙答道:"在下便是。"而他正是我所久已仰慕的著名戏曲教育家钮骠教授,原来他曾读过我的稿子。喜出望外之际,我便上台一展歌喉清唱了一段《姚期》。其后,他也登台唱了段《淮河营》。这一来我们也真是以戏会友了……此后,他就经常给《老年生活报》写稿,彼此也常通电话。今年三月,我趁出差北京之机,登门对钮骠进行了专访。
现年67岁的钮骠,早在60年代就主编过40余种京剧教材 ,后又主编了一卷10集《京剧选编》等,并还是《中国京剧史》的主编之一。现在,他在家紧张地编写着《中国京剧百科全书》。钮骠是在1948年开始学戏,专工文丑,主要是师从京剧丑角大师萧长华等名家,1956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被留校任教,在时任校长的萧长华身边搞教研,并主编校刊。后来,他担任了中国戏曲学院的副院长。但他一直坚持粉墨登台饰演丑角,主演了京剧电视片《连升店》。前不久,他还上台演过《打龙袍》的灯官、《能仁寺》的赛西施等丑角。这与他平时那文质彬彬的儒雅之气,完全是格格不入,简直是判若两人。
我们的主要话题是:京剧应如何创新?钮骠首先肯定,京剧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延续。他说:"传统老戏中有不少为人喜爱的佳作,成为当前支撑商品舞台的主要角色。但现今能上台演出的数量太贫乏,老师翻来覆去的这么几出戏,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只有大力整理、改编、创作新戏,才能充实京剧剧目的仓储。然而令人堪虑的是,一些创作人员对戏曲究竟为何物尚知甚少,常常脱离了京剧本身的程式化、虚拟性、写意型的审美原则而率意为之:什么免水袖、粘胡子、废脸谱,甚至还请不懂京剧的话剧导演来执导;在唱腔设计上,竟是以怪为新,听起来怎么别扭怎么来。这一些都是使新戏立不住,难以传世的症结所在。这哪里是改革创新?实为向自然生活倒退,舍本求末,把表演艺术置于次要。这是个严重教训。其实,京剧是有其优秀的传统,在对它有深入准确的认识之后,才可真正靠近它,进行开拓创新,搞出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京剧佳品来。"
最后,我请钮骠谈谈他的恩师萧长华。他深情地说:"萧老有"千徒之师"的美称。他老人家德高望重,德艺双馨。一贯注重培养京剧人才,讲究因材施教。他历来强调要继承京剧艺术的优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予以不断创新发展。我从他身上得到了不少教益。为此我认为,当今京剧艺术之兴旺繁荣,就体现在要有人才和好戏上。我主张锐意革新,还是要尊重艺术规律,决不可摒弃传统。"言之凿凿,发人深思。 2001.3.13
吕铭康:青岛市少年宫儿童文学编辑室主任兼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京剧节目主持人
青岛市少年宫 儿童文学编辑部 ( 邮266012)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