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演员名单将于今晚揭晓,昨晚先于艺海剧院举行了获奖演员展演。开场戏是“地方戏曲联唱”,一口气串起了越剧、婺剧、淮剧、川剧、丝弦戏等数个地方剧种。20年来,上海的“白玉兰奖”对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及演员的支持力度之大,不仅减缓了戏曲的式微之势,而且使剧团“复苏”,甚至挽救了若干剧种。“白玉兰奖”实现了“提携新人、催生大家”的宗旨,与“梅花奖”一起,成为一南一北两朵标志性的戏剧奇葩。
表彰人才 带动整体
戏曲是活在人身上的艺术,艺人的断层基本与剧种的断层同步。“白玉兰”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胡晓军透露,在20年前“白玉兰”诞生之初,发起者就一致认为:“评戏可以出戏,评人能够出人”,即通过表彰表演艺术人才,来牵引、带动戏剧的整体。
黑龙江龙江剧演员白淑贤,以一出《荒唐宝玉》荣获第3届“白玉兰”主角奖,随即成为龙江剧的扛旗人。河南豫剧小生贾文龙,以一出《村官李天成》红遍上海,成为第15届“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继而成为豫剧代表人物之一。戏剧演员个人的成功还有助于推进戏曲剧种的复兴。云南省玉溪市滇剧团演员冯咏梅于1999年凭《京娘》一剧获得主角奖,随即升任副团长,并成为市人大代表,在参政议政中力推滇剧艺术振兴。山西省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女老生谢涛2005年携晋剧《范进中举》首次来沪演出,高票获奖。她感慨道:“不去上海,我们晋剧或许还蜗居在山西呢!”随后她获得太原市表彰,潜心创作了《傅山进京》等力作,使晋剧进一步赢得全国影响。
大小剧种 一视同仁
“白玉兰”香飘在外,更多地方剧团闻香而来。安徽的黄梅戏,山东的吕剧、五音戏,河南的越调、豫剧,吉林的吉剧,江苏的扬剧、锡剧、淮剧,广东的潮剧、粤剧,浙江的甬剧、绍剧、姚剧,福建的梨园戏、闽剧,河北的唐剧,山西的蒲剧、晋剧,广西的彩调剧等剧种的优秀演员纷纷前来参赛。
胡晓军介绍,评奖时确立“三公”“四平”框架。“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四平”即“四个平等竞争”:上海演员与外地演员平等竞争,著名演员与不知名演员平等竞争,全国性大剧种与地方小剧种平等竞争,国家大剧院与地方小剧团平等竞争。评委不考虑参评演员的行当、流派、风格、门户,纯粹以艺术素养、舞台发挥为唯一依据。
敞开大门 分文不取
目前全国艺术类奖项评选大多收取报名费,令来自一些穷乡僻壤、经济拮据的剧院和演员望而生畏——而他们往往保持着最纯朴的地方剧种本质。“白玉兰奖”的不收费原则,为贫困地区戏曲院团和演员的申报“托了底”。
“白玉兰”保持“冰清玉洁”。不仅比赛不收费,评委也不收礼,只收院团提供的评委观摩票。在黄佐临、袁雪芬两任前主任的大力倡导、身体力行和严格要求之下,“送礼不要”“请客不到”已成为评奖过程中的传统。
地方戏曲 获得倾斜
这些举措,使得“白玉兰”无形中对地方戏曲演员产生了倾斜。据统计,已评选出的19届“白玉兰奖”共推出获奖演员391人次(不含育人奖和集体奖),在获奖的戏曲演员中,京昆演员92人次,占38.3%;地方戏曲演员148人次,占61.7%。地方戏曲获奖人次总数与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非戏曲类获奖演员的人次总数基本持平。
地方戏曲演员的才华在“白玉兰”的舞台上得到了充分展示,进而打出了剧种声誉,改善了剧团、剧种在当地的生存状态。云南玉溪市滇剧团团长李钟发体会颇深:“我们的滇剧《西施梦》获得了第18届白玉兰集体荣誉奖,为地方弱小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