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流派为支点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国家艺术基金晋剧“丁牛郭冀”流派人才培训项目的启示
戏曲流派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戏曲的精华所在。流派传承是戏曲艺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它的薪火相传是纵向的、动态的、流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推动和开拓。
以晋剧为例,晋剧上百年的辉煌史,造就了丁果仙的“丁派”、牛桂英的“牛派”、郭凤英的“郭派”、冀美莲的“冀派”、程玉英的“程派”、王爱爱的“爱爱腔”等精彩纷呈的艺术流派,这些流派都是艺术家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形成的,汇聚了艺术家几十年的辛勤汗水,体现了艺术家个性化创造,代表着晋剧艺术的时代巅峰。尤其“丁、牛、郭、冀”四大流派,不仅是晋剧艺术繁荣的标志,而且是晋剧须生、青衣、小生、小旦四大行当教学的模本、学习的典范。这四位艺术大师在广泛吸收借鉴前辈艺人、兄弟剧种和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舞台实践和长期的艺术积累,形成了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她们的戏路很宽,大都能演上百个剧目,艺术成就各有千秋,“丁派”精华在于“唱、念、做”,善于用唱、做、念等综合艺术手段刻画人物,擅长运用介板、流水、滚白等散板唱腔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牛派”的青衣戏庄重大气、清雅含蓄,更有委婉缠绵“云遮月”唱腔,巧妙地通过颤音、升降音抒发人物情感。“郭派”则文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唱腔字正腔圆、刚柔相济。“冀派”小旦以表演见长,做戏细腻,情趣盎然,唱腔委婉俏丽。
然而,由于戏曲市场不景气、生存环境不乐观, “丁、牛、郭、冀”四大流派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传承危机,使晋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举步维艰。近几年,戏曲艺术得到党和国家的大力重视与扶持,山西省晋剧院瞄准这一机遇,抓住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戏曲艺术这一契机,成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晋剧“丁、牛、郭、冀”流派人才培养项目,首开晋剧流派人才培养先河。山西晋剧院选择有潜力、有才华的中青年晋剧演员进行封闭式针对性集训,选任晋剧四大流派第一代亲传弟子教授专业技巧,老一辈艺术家一招一式、手把手传艺;同时聘请国内一流专家教授文化课,老师们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员们极大地增长了见识,得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进展。
培养晋剧人才,重才能培育,更重人格熏陶。在授课期间,学员们不仅得到了最专业的戏剧指导,更被老一辈艺术家执着严谨的态度深深感动。老一代晋剧艺术家多年来苦于戏曲艺术的萎缩,对培训班的学生爱才心切,迫不及待要将十八般武艺一一传授。84岁高龄的马玉楼老师由于不慎摔倒骨折,为了让学员掌握“丁派”艺术的精髓,保证流派艺术传承不走样,坚持每天在家中授课,并为他们亲自示范,规范唱腔。82岁高龄的冀萍老师,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与高徒王晓平一道,每天往返于培训基地,不仅认真细致地为学员们讲授冀派艺术特色,还与学员们交流谈心,以自身的学艺经历,鼓励学员要勤学苦练、勇于克服困难,把流派艺术发扬光大。王爱爱老师在开班仪式上讲要“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教学”,课堂上她一招一式、一字一句地为学员示范,一个一个纠正学员的手眼身法步。丁派传人、资深戏曲教育家杨效璋老师,不仅毫无保留做示范,而且以图文的形式为学员逐条解析,让学员领会掌握“丁派”艺术的内涵与精髓。“郭派”传人张智、李红梅老师,结合学员自身特点,从角色塑造、剧目创排等方面为学员剖析郭派小生的艺术特征,努力使流派艺术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发展。
这次培训不仅规模大、周期长,教学内容有广度、有深度,而且影响广泛,延伸效应明显,与省外晋剧院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其最大功效就是突破了地域限制,招生范围面向全国,实现了许多年来个体探索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将零散的、个体的拜师学艺,变为政府有组织、有计划、成建制、成规模的整体培训,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满足了中青年演员回炉深造的愿望。这种培训方式既不同于旧式科班教育,也不同于现代戏曲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高平台、高层次的小批量综合素质提升,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晋剧表演人才探索了新路径,提供了新启示。
2017年6月24日,由山西省晋剧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晋剧“丁、牛、郭、冀”流派人才培训班在太原圆满结束了。来自晋陕蒙冀四省区的32名学员,经过历时70天的集中培训,三场汇报演出,展示了教学成果,得到了观众专家好评。尊重传统、敬畏经典,传承流派,最终目的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涵育文化个性,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薪火相传中,创造出更多艺术流派,谱写戏曲繁荣发展新辉煌。
作者: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谢永峰
2018年1月5日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