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金马,1940年出生,山西省河曲县人。艺名“小十二红”,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

编者话:他从小家境贫寒,12岁就进入了戏曲的行当,幸好又拜了一位好老师,从此,“小十二红”的名声响彻晋北大地和辽阔的内蒙古草原。

宁武县有个小金马,唱起戏来那是一个绝,在当地坊间流传着“宁可跑的丢了鞋,也不能误了小金马的戏”。

闫金马出生于河曲巡镇,当年宁武县剧团在河曲巡镇演出,闫金马家境贫寒,但自幼又喜爱戏曲,看到演员在台上的表演深深吸引了他,便要父亲带着自己报名参加,父亲就带着金马子见到了王尚仁团长。当王团长看到小金马机灵可爱,但唯一的缺陷就是人很是瘦小,当王团长一提出这个问题时,聪明的小金马子立即就给王团长来了个虎跳子,这一下就把王团长逗乐了,觉的是个好苗苗,可要留下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闫金马父亲再三恳求,王团长看到父子俩破衣烂衫一脸期待,他找到县文化局的领导介绍了闫金马的情况,领导听了汇报也觉得是个人才,于是同意了。

留下来的闫金马高兴极了,终于可以跟着剧团吃顿饱饭了,他聪明机灵,又非常勤快,小小的身影在众位师傅跟前忙碌着,并且从此开始了他的学员生涯。当演员第一关,就是踢腿甩腰,学员要过这一关是很艰苦的,但是闫金马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经常练的眼中是泪水,身上是汗水,但就是咬紧牙关不言放弃,因为在闫金马幼小的心灵中,再艰苦也要撑下去。

就这样,闫金马通过了三个月的苦练,得到了团里的一致认可,这时,团里的北路梆子老艺人“九岁红”,的李鸿师傅看中了闫金马,收闫金马为徒弟。李鸿师傅对他要求又特别严格,只要记不住,板子就打在闫金马的小手上,怕挨打,就得特别下辛苦,所以闫金马含着眼泪一步一个脚印往下走,也正是这个时候,给闫金马的日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闫金马在李鸿师傅的严格教导下,再加上自身勤奋,很快就就登台了。他演唱的《王允刺环》和《空城计》,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可好日子总是来去匆匆,跟着李鸿师傅学了一年半,李鸿师傅便调离了剧团,这给了闫金马不小的失落感,但福与悲也是相倚的,这时候,宁武县剧团传来个好消息,艺名“十二红”的刘宝山从石家庄回到了忻州老家,刘宝山是一位享誉华北地区的须生名伶,被称为“山西梆子须生泰斗十二红”,“西北马连良”。为了更好的发展宁武的戏曲艺术,县里决定把刘宝山请到县剧团。

刘宝山来了以后,团里安排闫金马照料刘宝山的起居生活,这可给闫金马创造了良机,近水楼台先得月,闫金马除了照顾好刘宝山的生活外,就是偷偷琢磨刘宝山的表演。学艺不如偷艺,刘宝山在前台表演,闫金马在后台模仿,刘宝山在家练功,闫金马门后暗记,刘宝山的唱腔、风格和表演,闫金马学的像模像样,很快,刘宝山也发现了闫金马的小心眼,他也喜欢闫金马,于是决定收他为自己的过门徒弟,闫金马是如鱼得水,在唱腔艺术上更是突飞猛进,他的唱腔浑厚圆润,吐字清晰,节奏明快,稳中带俏,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刘宝山独特的“二音子”唱腔。刘宝山看到闫金马进步特别快,也很是得意,他把《空城计》、《天水关》、《斩子》、《困雪山》、《四郎探母》、《打金枝》、《哭灵堂》等戏全部传给了闫金马,逐渐成熟的技艺,使闫金马也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尤其是闫金马唱的《哭灵堂》,动作唱腔完全和刘宝山一样,在群众当中简直就轰动了,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小十二红”的名号红遍了整个宁武县。

自此,闫金马在事业上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同时,他又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1960年,闫金马和同一剧团的女演员刘秀英喜结良缘。可就在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文革开始了,闫金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66年,闫金马离开了心爱的剧团,下放到粮食局,那时夫妻二人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全家四口人全靠闫金马挣的44块3毛钱过日子,生活过得异常艰难,一向顺其自然的闫金马做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主动要求去阳方口煤矿。因为只有在煤矿,只有下坑,他才能多挣4毛钱的入坑费,而妻子也和他拖儿带女一起打工,一天只挣3毛钱,并且夫妻俩下班后还要在路边捡料炭,日子过的很是凄苦。

就在这时候家人为了生活愁肠百结的时,阳方口煤矿的业余剧团让闫金马看到了生活的一线希望,让满脸愁容的闫金马渐渐有了生活的希望,焕发了往日的风采,从此,他才知道,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活着,总会有希望的曙光,只要有戏唱,天空就是晴朗的。于是每到过年过节,闫金马就和剧团的同事到矿上演出,《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搬上了舞台,给矿上的工人干部带来了丰盛的精神食粮。

1972年,宁武县重新组建了剧团,让闫金马的人生再次充满了阳光。因为剧团须生演员很是缺乏,而闫金马又是群众最喜爱的演员,宁武县晋剧团决定请闫金马回来。重新回到剧团的闫金马通过加强学习,刻苦练功,迅速成为忻州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演员。

1976年,北路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贾桂林老师想招闫金马到忻县,但宁武县委舍不得让自己的人才流失,1983年县里决定让闫金马担任剧团团长。走马上任的闫金马果要彻底改变剧团现状,服装的更换,人员的调整,让整个剧团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在他的带领下,宁武县晋剧团很快就红火了起来,他们排演的《宁武关》参加了忻州地区的汇演,在剧中闫金马饰演的周遇吉荣获了一等奖;第二年,又排演了新编古装戏《木兰之死》参加汇演,闫金马饰演的穆元帅再次夺得了大奖。闫金马在取得成绩之后,更加勤勤勉勉,深受观众的欢迎,以至于有一次,他在轩岗煤矿演出,煤矿工人买不上票,大家就站在院内向剧场高喊,闫金马,小十二红,你出来,你在这儿给我们唱几声,我们照样给你戏钱。

观众的热情,让闫金马更是信心百倍,他不仅在戏曲艺术上不断努力,他还特别注重传帮带,徒弟李成亮如今改了行,但他总不忘当年师傅在生活上对他的悉心照料,在学艺上对他的严格要求,师傅当年的教导,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很从容,现在师徒还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甚是融洽。

如今的闫金马早已退休,但他对戏曲爱好仍然不减,只要有机会,他就登台演出。正如宁武县晋剧团团长梁海金所说,闫金马是最全面的须生演员,文武戏双全,如今73岁了,还把戏曲艺术放在首位,为宁武县剧团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是的,只有在宁武,闫金马的心才能安定下来,也只有在宁武,这方养育了他的土地上,才能感受到自己人生的真实,这里记录了他艺术人生的全部。

介绍阎金马老师的一篇小杂文

阎金马,河曲县人,自幼酷爱戏曲,1953年4月经过严格考核被宁武县剧团录取。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刚到剧团时、跟上师傅拉过胡琴,演过三花脸和须生,平时刻苦训练唱念作打四功和手眼身发步五法,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功,到山上吊嗓子、练行头,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下雪摔个大跟头,但从来不曾叫过苦喊过累,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几年就开始入行担任配角和主角,先后表演了许多诸如凤仪亭。杀宫等传统剧目。

1955年,当时的著名演员刘宝山,艺名十二红,来到宁武县剧团工作,这下可让阎金马高兴极了,这可是个拜师学艺的好机会,于是他就明学暗仿、耳濡目染悉心揣摩,他的刻苦敬业让刘老师大为感动,没几天就收为过门弟子,手把手悉心传授自己的好多绝招和妙招,使他茅塞顿开, 熟练掌握了刘老师的唱腔技巧和二音子,表演艺术也突飞猛进,同时对刘老师的台步和身段刻苦模仿,学会了刘老师在许多传统剧目中的精髓,在以后许多折子戏的表演中,继承了刘老师的演唱风格,观众亲切地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小“十二”红,后来刘宝山老师离开宁武剧团,又拜艺名小九岁红(也称砂锅红)的李鸿老师学习须生表演。

1983年经宁武县委组织部批准,阎金马担任了宁武县晋剧团团长,常常晓行夜宿,走乡串户,义务演出好几百场。他深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在唱戏时,讲究唱腔浑厚圆润,吐字清晰,节奏明快,稳中带俏,悦耳动听,表演起来栩栩如生,脍炙人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先后在《空城计》、《天水关》、《斩子》、《困雪山》、《四郎探母》、《打金枝》、《哭灵堂》等传统戏和《红灯记》、《沙家浜》、《盘石湾》等现代戏中扮演了主角,经常在山西境内及内蒙古地区进行演出。所到之处观众都是掌声如雷,好评如潮,多次在全区戏曲观摩调演中荣获一等奖。

八十年代初,当时的著名晋剧老前辈刘明山、刘玉山和晋剧表演艺术家刘玉婵、杨盛鹏、史全武回忻州演出时,专门邀请阎金马同台献艺,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一直影响着阎金马,也成了他的一种表演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演出,都十分用心,力争把自己最好的表演水平展现给观众。戏曲不仅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也是精神文化传承的桥梁,希望阎金马老师健康长寿,艺术之树长青!

闫金马“小十二红”

闫金马“小十二红”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ign="9" src="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I3NTIzNzY4/v.swf" scale="" play="" loop="" menu=""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sameDomain" quality="high"></embed>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