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元宵节主要活动晋剧公演与票友大赛,一般从正月十二、三开始到十六、七结束。活动广泛流行于民间,渠家大院与昭馀文化广场举行。

祁县是晋剧主要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主要介绍晋剧在本地的发展文化。

云生班清嘉庆三年(1798)成立,是晋中一带较早的戏剧科班之一。承班者张庄岳彩光,本人酷爱戏剧,其家建有戏台。当时正值清廷禁秦腔在京演出十数年后,京中艺人流落各地,加入地方戏班,有的成为教习,岳家科班之教师即由这些艺人充任,其家戏台所悬之匾日“秦妙更晋”可资佐证。建班当年,从陕北一带购买幼童30余名。次年天花流行,死亡殆半,岳彩光在痛惜之余,又从蒲州等地买回20余名以补缺额。云生班以科班的严格训练方法,培育出一批初具晋剧雏型的艺人,先后出名的有十二红、蔓菁红、斜眼黑、夜壶丑等。延至同治初期,因岳彩光去世,无人继承,云生班遂解散。

三庆班咸丰末年(1860)成立,由县城渠氏苏兴财主出资承班,科班性质,对晋剧之主要贡献是培养了一批颇具实力的音乐人才"其中有:彭根子、宋兴儿、张公、秃小、八斤儿、彭存有、德海等。彭根子,太谷人,胡胡演奏者。宋兴儿,祁县人,鼓师。两人配合默契,取各兄弟剧种之长,丰富了晋剧文武场面,从此有了“太谷文场过硬、祁县武场见长”的说法。曾有谚云“彭根子的胡胡,宋兴儿的板,一股风的乱弹唱不完”,可见唱腔伴奏已有了一定程式,为晋剧定型奠定了基础。
  
聚梨园字号班,清同治七年(1868)成立,由渠源淦出资承班。渠本富户,酷嗜戏剧,认为当时名噪三晋之榆次四喜班不够气派,决心自承一班以争高下。一开始便聘用了晋、直(河北)、陕各地名角,特从江苏等地定制了全新行头,并改“班”为“梨园”,一时名角荟萃,声誉大振.成为中路梆子艺坛上傲然崛起的第一批名伶班。为提高技艺,特把梨园分为上、下两班,上班重在研究改革与演出-下班以培育童伶学艺为主。名角各有其拿手戏,有的以唱工见长,有的以做工称绝。如“元儿红”(张世喜)之《反棠邑》、《卖华山》,“一千红”(王喜云)之《铁冠图》,“玉印黑”(王玉印)之《封王》、《忠报国》,“八百黑”(安会成)之《炮烙柱》、《沙陀国》,“金镶翠”之《祥菱镜》、《鲛绡帕》,“一股风”之《女中孝》、《三上轿》,“天明亮”之《六月雪》,“一盏灯”之《万斛衣》,“一条鱼”之《武家坡》,“探探生”之《调寇》。“娃娃生”之《战宛城》,“虎儿生”之《罗章跪楼》,“盘门丑”之《排玉簪》.“猪嘴丑”之《月明楼》,“高老照”之《太君辞朝》,均极一时之红。聚梨园还在音乐场面上作了突破性革新-把文武场面分开。每一乐器都按其音域音色、轻重主次作了恰到好处的定位安排-使之与演员更能协调配合。总之,晋剧中路梆子之定型发展,聚梨园确有显著贡献。同治末年,聚梨园由丰固村孔照贤接办,移至丰固村,仍有数年风光。
  
庆梨园清光绪三年(1877),晋境大饥,各梨园班社无力维持,相继封箱。省督曾国荃集主要名伶于省会排演《岳飞传》,以艺代赈,荒年过后解散,令艺人自谋生路。玉印黑不忍同行流失,找到曾为金财主承办过聚梨园的王联庆相谋,于清光绪六年(1880)在祁县东大街太清观内组班,定名庆梨园。表现了艺人在困难时期相濡以沫,互勉互助的精神品德。该班虽自称“破锣班”,财力不足,设施简陋,但因演员阵容强大,团结齐心,演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剧目。有民谚说:“庆梨园亮戏祁县城,三本六回唱了个红,八百黑开场《明公断》,大碗肉紧跟《下河东》,元儿红一怒《斩黄袍》,一盏灯上了《百花亭》,一股风《断桥》唱得好,金镶翠唱的是《血手印》,雁子红露脸《满床笏》,四川马大战《泗州城》,《沙陀国》《教子》去《送灯》,文武场面齐扶承,别看人穷班子硬,全班人马一条心”。庆梨园坚持办了四五年,度过了困难时期,于光绪十年(1884)解散。
  
永盛园光绪十四年(1888)成立,由艺人“老十四红”承班于祁县白圭村。掌班斜眼黑、大娃师傅。演员阵容亦颇整齐,有假七百红、拉面红、一声雷、狮子黑、睡不着、两盏灯、代狗则、草上飞、生生丑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鼓师二有师傅,在继承前辈武场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各兄弟剧种锣鼓经,大胆革新,丰富了晋剧武场内容。以后名鼓师赵廷杰即师承其技法。赵在平遥、孝义、汾西带过不少徒弟。继永盛园之后,清光绪十五至三十二年(1889-1 906),先后在祁的班社还有“锦胜园”“永胜园”、“荣升班”、“小荣生班”等。  聚利园 1913年成立,班主兼承事毛圪瘩(净角),掌班庆娃师傅、什贴黑。演员有须生赛七百、小十二红、净角一声雷、青衣万人迷(李子建)、小旦仲秋月、玉儿、小生铜匠三、小四子、丑角公公丑、面席丑、末魔七儿等。  
吉梨园 l 91 7年成立于祁县城内。班主姓颉,乳名贤猴。承事砖井黑。掌班贯肠红、周正师傅。主要演员有小洒金红、一千红、牛头黑、假天明亮、二蛮旦、自来香等。角色齐全,双梁双柱,开始有坤(女)角出现,彼时各县戏班虽陆续有女演员加入,但祁县尚属首次亮相,人以为罕,争欲一睹,全县为之轰动。
  
咏霓园 l 918年由城内渠本渭(二秃财主)出资组建。班主田根虎,承事盖天红。掌班耍耍丑、石头黑。主要演员有十四红、净角刘喜玉(由京剧转行)、旦角李翠红(李子建妻)、生角奴子生、七月生等。  聚霓园 (1926一1931),由城赵村申福组班。申福与晋剧泰斗丁果仙之义祖父为拜盟兄弟。1926年接丁之义祖及丁氏姐妹三人至城赵入班学艺,为丁果仙启蒙发祥之地。后丁果仙与其姐巧云、荣华俱成名。同班中演员还有箩头红、马武黑(刘天顺)、瓜子仁、伴则等。丁果仙与其姐等演出《葵花峪》、《游花园》、《狐狸园》、《杀府》、《八件衣》等开场帽子戏,尚处于幼稚时期。
  
双聚梨园 (1929一l 931),由丰固村孔照贤再次组班,掌班十七生(董全福)。当时坤伶初兴,双聚梨园女演员大妞妞、二妞妞曾轰动一时,班中演员阵容齐全,须生有十三红、十四红,净角有牛头黑(王林山)、二百五等。1931年4月,正值二妞妞流产不久,十七生强令其上台演出,致使出血过多而亡。十七生以虐待罪名锒铛入狱,班亦散。  小韩娃娃班亦称小聚梨园,1932年成立。科班,由小韩村梁四秃承班。梁本人为鼓师,教师有梁村旦、韩老二等,曾教出毕业红、假一千红、虎儿黑、三庆旦。后经营不佳,卖不出台口,落拓于贾令镇。由“三先生”承揽一冬,终因经费不继而散。
  
同利园 (1933一1937),班主韩××,固邑村人。承事盖天红。掌班马来源。亦分两班,大班演出,小班学艺。主要演员有盖天红、李兰英、李兰亭、刘芝兰、乔金仙、奴子生、马武黑、马来源、电光丑等。文武场面堪称一流,教学亦严格认真。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梁小云即出科于该班。清末民初,祁县境内丰固、苗堡、贾令等村,都曾组建班社。这些班社均兼有带艺徒性质,如丰固“聚梨园”培育出胎里红、盖蒲州,贾令“二锦霓园”培育出鹿儿红、秋夫儿、蛮青、夺青等成名演员。1937年后再未有班社。演员宋兴儿为晋剧早期著名鼓师,曾搭班聚梨园,在文武场面改革上创意独多。他使用之鼓箭长而重,倍于常人。而腕力灵活,操纵自如,轻重疾徐,随情人理,毫不拖沓赘碎,指挥全场如出一人。与琴师彭根,一文一武,珠联璧合,为演唱者增色不少。鼓师藉兰山、渠顺斋均出其门下。
  
郭三蛮 (?至1914),艺名马锣三。祁县瓦屋村人。出身于鼓乐世家。自幼受民间音乐薰陶.尤爱打击器乐。经求师学艺,熟谙晋剧锣鼓经,擅打马锣。曾在聚梨园、坤梨园、锦梨园等处搭班。他精心揣摹,首创将马锣由手提改为悬挂,增重5至6公斤,使锣之音域更加宽厚,与场面上其它器乐协调契合,突出了中路梆子之特有韵味。他还练就一付好耳音,善铲修马锣。经他手铲过之锣,无不中式人调,时人称绝。  李俊德祁县东六支村人(寄藉),生卒年不详。艺名夜壶丑,戏路甚广,为丑角中之佼佼者。他不重唱腔,而善用表情念白表达剧中人之内心世界;尤其是急口白,如喷珠吐玉,淋漓尽致,字字清晰,铿锵人耳,深为观众喜爱。
  
郭双喜艺名水鲜花,工小旦。祁县西韩村人。幼时家贫,母早逝,为求生计人科学艺。出科后人坤梨园,复拜三盏灯为师,技艺日进,20年代崭露头角,一时称盛。后与万盏灯等艺友承永盛班。晚年曾收花艳君为徒。
  
马来源祁县马家堡村人。铜锤架子花脸。嗓音宏亮,扮相魁伟,擅演《草坡》、《功宴》等昆曲;《二进宫》、《明公断》之唱工戏亦韵味十足;《鸡家山》、《高平关》更见其扎实功力,曾在张家口等地闯荡多年。1 933年回县在同梨园掌班。七七事变后,病逝于太原,终年50多岁。
  
王永寿祁县梁村人。人称“梁村旦”、“补牛旦”,浑名“努不着”。生卒年不详,工小旦,扮相俊俏,身段优美。与三盏灯同在坤梨园搭班,互为A、B角。擅演《梵王宫》、《双头驴》、《百花亭》等做工戏。后专事授徒工作,因其技艺全面,曾为锦霓园带教过不少艺徒。  玉计儿祁县人,生卒年不详,二花脸。武工扎实,技艺出众。《通天犀》、《九龙杯》、《溪皇庄》、《郑州庙》、《盗御马》、《斩单通》为其拿手剧目。曾搭班于锦霓园、万福园、自诚园。  郭贵元艺名贵儿红。祁县东观人。须生。生来嗓音宽厚宏亮.声震屋宇,有“一句定太平”之美誉。他套路很宽,作派认真,演《反棠邑》、《北天门》、《金沙滩》逞一时之盛,尤以《讨荆州》唱做兼重,为其绝唱。晚年迁居文水县。
  
三夜壶祁县南庄村人,生卒年不详。工三花脸。出科于贾令二锦霓园。曾得假夜壶丑指导,故有其艺名。擅演《过大年》、《扯被子》,诙谐风趣,逗人喜爱。《梅绛雪》、《蝴蝶杯》中丑角亦分寸恰当,颇具特色。  曹正国 (1898至1 962).艺名二二百五,净角。祁县东观镇人。家贫,少年人科学艺。出科后曾在咏霓园等处搭班。后为双聚梨园掌班。他扮相威武,声腔宏亮.做派潇洒豪放;《斩单通》之耿直刚烈,《碰碑》之忠贞坚强,演得人情入境,挥洒自如,有声有色,豪气凛然。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投身革命.加入绥蒙剧团。新中国建立后,曾在太原市晋剧团工作,病逝于太原。
  
晋剧须生盖派:创派人王步云(盖天红)。祁县西磨支村人,故有“磨支红”、“王答红”、“官顺红”等艺名。王步云幼年入科,寒暑不辍,苦练童子功,备受师傅厚爱,传以秘宗,为其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身材中等,扮相俊雅,功底扎实,戏路宽阔。纱帽戏,靠架戏,各有所长。他天生一副高亢脆亮、一生不败的童子音嗓子,洪亮悠扬,刚劲挺拔,吐字真切,喷口工稳。上扬一句宛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气足声澜,余味无穷,堪称“一句定太平”。他擅演的剧目有《大报仇》、《金沙滩》、《下河东》、《蝴蝶杯》、《取成都》、《杀府》、《北天门》、《斩子》、《芦花》等,曾风靡山西中路,妇孺皆知。王步云蜚声剧坛,名扬三晋,但终生虚心好学,孜孜以求,从未间断探索和创新。每年冬季班,他便利用中路大财主邀请各地名票友聚会娱乐的机会,与到场的举人、秀才等文化人士一起修改剧本、斟酌唱词或共同榷文武场面中曲牌经谱的改革问题等。因而在艺术界自成流派,独树一帜。其一生为晋剧著名班社相继争聘,先后住锦梨园、万福园、锦艺园、祝丰园等,足迹遍及府十县和汾八县,声誉远涉京(北京)、津(天津)、沪(上海)、张(张家口)、包(包头)等地。1937年3月参加唐风剧社赴上海演出,他与筱金梅、筱金枝合演之《打金枝》、《蝴蝶杯》、《下河东》轰动浦江两岸、十里洋场,深受社会名流、梨园同行及上海观众赞誉。同年在上海百代公司录制了《斩黄袍》、《下河东》、《芦花》等唱片,成为晋剧史上第一批宝贵的音像资料。王步云为人正派,品德高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提携后学,诲人不倦。晋剧新秀丁果仙、乔金仙、乔玉仙等,都经过他的悉心指点和热心扶持。1937年秋,日本侵略军占领祁县,他不畏艰险,毅然投身抗日将领武士敏将军组织的戏曲班社,在家乡子洪口一带为抗日军民慰问演出。日军侵占子洪时,他被抓捕,押解县城,备受酷刑。后经保释出狱,料在祁县也难容身,遂逃至张家口一带。此时,他年事已高,身材虚弱,漂泊异乡,备受艰辛。1943年春抱病回村,未几,与世长辞。

国家一级演员晋剧“小皇后”史佳花 。祁县祁城村人,1963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山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西艺术研究创作中心副主任、山西省文联委员、山西省青联委员、山西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山西省优秀专家、山西省劳动模范。行当青衣,扮相俊美,艺术风格庄重大方,表现力真挚感人。在晋、冀、陕、蒙晋剧观众中享有盛誉。代表剧目:《白蛇传》《下河东》《春江月》《失子惊疯》《金水桥》《祭桩》《明公断》现代戏《石角凹》秧歌音乐剧《西域桃花》晋剧音乐电视剧《塞北婆姨》。从1980年至今在全省及全国各类汇调演中,曾获山西省青年演员一等奖、最佳青年演员奖、振兴晋剧表演一等奖、主演金牌奖、全国地方戏曲汇演优秀表演奖、全国首届梆子戏剧种调演优秀表演奖、中宣部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八届中国“文华表演奖”、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山西省跨世纪文艺新星、山西省跨世纪戏剧新星称号。史佳花是晋剧皇后王爱爱的嫡传弟子,得正宗艺术之精髓,继承了 “爱爱腔”的“纯”;采民歌的“风”;集作曲家的“新”;融自己的“美”;将民族唱法和轻声唱法融汇到晋剧声腔中,形成了通、雅、清、纯独具一格的声腔风格。走出了一条既具有浓郁晋剧声腔风格,又充满民族性、时代性和新颖性的声腔艺术道路,深得广大晋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所钟爱。其艺术理念、艺术风格与声腔魅力,走在了晋剧发展与创新的前沿,惟新时期晋剧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1993年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大辞典》。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