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吉仙是晋剧筱派艺术的创立者。80年前,他与李子健、刘明山、王玉山并称为晋剧“四大名旦”。

太原柳巷里的“长风剧院”,明末清初的时候被称作“鸣盛楼”(八旗会馆)。那时的晋剧名家汇集于此,轰动一时。上世纪30年代末,正是筱吉仙、张美琴及筱姓桂字辈等名艺人组成了阵容强大的新民剧团,太原人称为“二院”。

筱吉仙(1900~1965),本名张宝魁,北京大兴人,初学京剧,20岁时改唱晋剧。熔晋剧、河北梆子、京剧唱腔于一炉,集小旦、刀马旦、花旦技艺于一身,创立了晋剧筱派艺术。

二院在当时,与丁果仙、乔国瑞等人成立的新化剧团一样享誉并州,曾驻演的名家有十四银柱、十三红、马来源、王明甫、丁巧云、福义丑、王银柱、鹿儿红、茹玉书及新秀牛桂英、郭兰英等人。名家大腕粉墨登场,经典剧目好戏连台,一时太原观众争相传告,火爆异常。在大饱眼福之时,不禁津津乐道缔造“鸣盛楼”这一竞演盛况的传奇人物艺名筱吉仙的张宝魁。

筱吉仙,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于离北京三十公里的大兴县佟家坞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张永恒为了生计四处打长工,对于张家而言,一个男婴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然而这种喜悦没有维持多久,张家接二连三地又生了两男三女。本来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寒人家,生活更加艰难,可怜的三儿子没有熬过靠玉米面和野菜树叶充饥的日子,不幸夭折。母亲为了养活孩子,只好到北京给有钱人家当奶妈和保姆,忍痛与骨肉分离。

佟家坞村有个京剧老艺人曹老四,以承戏和授徒为生。他发现经常有个八九岁的孩子来票房听戏,还时不时地喜欢比划模仿,便将其叫到跟前吩咐试唱几句,这个孩子正是张宝魁。宝魁人小胆儿大,毫不怯生,一张口,清脆洪亮的嗓音使曹师傅惊喜不已,再加上身材、模样一看就是学戏的好苗子,便急不可待与宝魁的父亲商量,决定收其为徒。张永恒难得孩子有碗饭吃,满口答应,曹老四便成为张宝魁的第一个老师。宝魁学戏很是开窍,加上曹老四用心传授,一年多时间,便学会了好几出折子小戏。

张宝魁的刻苦练功和超常悟性,使爱徒如子的曹老四萌生将他送往北京科班学艺的念头。1910年,曹老四在征得张永恒的同意后,带着10岁的宝魁来到了北京。他找到了当时在北京、天津都非常知名的出身于京梆子世家的科班班主张吉仙。张吉仙看了宝魁表演的几个折子戏,很是满意,当即收下了这个可爱的孩子。张宝魁正式拜张吉仙为师,主工青衣。

宝魁深知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要想担起养活家人的重任,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只有勤学苦练,认真钻研,丝毫不敢投机取巧。张吉仙看宝魁这么懂事更加喜欢,对他十分的器重,不仅将平生所学和丰富的演出经验悉数传授,而且把吉仙的艺名赠予宝魁,以示对爱徒的信任和鼓励,从此,张宝魁得艺名筱吉仙。
  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宝魁当起了大师兄的重任,开始代师培训同馆师兄弟。这时的张家境况才开始好转,他的二弟宝元也由父亲送到北京,随兄走进梨园,在张吉仙和兄长的手把手培训下,成为优秀的须生演员,辅佐宝魁搭戏配演。宝魁渐渐从临时和客串演出,进入挑大梁的阶段,经过七年正式出科,真正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出科之后,宝魁带着宝元,兄弟二人告别恩师,来到张垣(现称张家口)加入了黄德胜的戏班。兄弟联手,靠着俊美大方的扮相、规矩扎实的做功和极富韵味的唱腔,以筱吉仙的艺名演出了《大登殿》《乾坤带》《桑园会》《祭江》等脍炙人口的剧目,17?岁便名闻张家口、包头一带。

然而,由于多年演出劳累,筱吉仙嗓音逐渐失润。酷爱艺术又对自身十分严格的他,为了给观众更好的视听享受,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在表演上狠下苦功,由以唱功为主的青衣改唱做功繁重的小旦。他细心观察,虚心请教,将小旦的台步、身段、唱腔娴熟掌握,并根据自身条件练就了用背弓音及假声演唱的唱法,最终以小旦行当挂牌亮相,艺惊四座,得到了观众赞叹和追捧。

那时的张家口,戏曲艺术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晋剧、京剧名家云集,两三个剧种还曾“对台”演出。这给各剧种演员提供了相互交流、彼此学习的机会。

当时,“红牡丹”李子健、“五月鲜”刘明山、“十二红”刘宝山等人风华正茂,他们出神入化的演技让筱吉仙敬佩不已。尤其是李子健在《凤台关》《阴魂阵》《珍珠烈火旗》中潇洒的武打动作,扎实雄厚的舞台功底,使筱吉仙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下决心学习武戏,虚心向李子健学习。

李子健也被筱吉仙的好学精神所打动,将自己表演技巧中“外热内冷”的诀窍精心传授。几个武戏学下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筱吉仙更加热爱这个行当。他抱着艺不惊人誓不休的决心,继续向京剧名家李鸣玉、刘德玉等人学习武打绝活,而京剧武丑王殿奎的“打出手”也成了筱吉仙技压群芳的看家本领。他在《百草山》《泗州城》《白蛇传》等剧目中展示了所学的精湛技巧,他的武打戏一时享誉张家口、包头、宣化一带。对艺术不停追求的筱吉仙与宝元还创新苦练了“过五关”、“鞭出手”、“过下指”等技巧,每当演出,绝活一出,艺惊四座,掌声、叫好声如雷炸响。

筱吉仙

《凤台关》剧照,张宝魁饰张秀英

《凤台关》剧照,张宝魁饰张秀英(中)

《白蛇传》中断桥剧照(张宝魁饰白素贞,温兆麟饰许仙)

《白蛇传》中断桥剧照(张宝魁饰白素贞,温兆麟饰许仙)

20岁那年,筱吉仙为了更好地发展,决定改唱较为适合自己嗓音的晋剧。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善于观察的能力,同时受老艺人“水上漂”演唱方法的启发,他在调韵和吐字上大胆创新,熔晋剧、河北梆子、京剧唱腔特色于一炉,集小旦、刀马旦、花旦技艺于一身,文武兼能,神形俱佳,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创立了晋剧中的“筱派”艺术。

筱吉仙投身晋剧艺术,可以说为晋剧界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许多创造性的改革影响深远。那时,晋剧剧目相对较少,武打场面也显得简单,就连化装都十分简陋。筱吉仙大胆地将京梆子的身段动作融入晋剧动作中;增加的“打出手”武打动作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晋剧剧目中武打场面的观赏性;“九块小弯鬓”的头饰革新也使晋剧演员变得俊俏妩媚起来,顺应了当时观众的审美要求。

他移植加工改编了《红霞关》《佘塘关》《破洪州》《英杰烈》《穆柯寨》《百草山》《霸王别姬》《梁红玉》等十几个剧目,极大地丰富了晋剧的剧目种类,为晋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在张家口,他已成为晋剧戏坛上的风云人物,与李子健、刘明山、王玉山并称为“四大名旦”,慕名求教者不计其数。24?岁时,筱吉仙开始收徒传艺,号称筱门“桂”字辈,在张家口吸收了筱桂桃、筱桂林两个入门弟子。

筱吉仙的高超艺术和对晋剧所做的贡献,在山西同行中有口皆碑。1934年,徐沟人陈玉赴张家口邀请筱吉仙来晋演出,筱吉仙亦早有入晋深造交流的打算。于是,携同样改唱晋剧当时已成为妻子的刘少贞、二弟张宝元等人来到山西,加入“公记园”戏班。

“公记园”在那时,是山西省内最有名的戏班,云集了“毛毛旦、十二红、十三红、万人迷、彦章黑、秋富生、奴子生、天贵旦、黄芽韭、王有福、十七生、乔国瑞、抓心旦、盖天红及福义丑、大艾成等久负盛名的晋剧老前辈。筱吉仙等人可以说初闯宝地,必须拿出看家本领,他将拿手戏《白蛇传》《百草仙》《凤台关》《杀宫》等带给了晋中观众和戏班同行,全新的剧目,精湛的武功,漂亮的扮相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而那时,正是戏曲行当中的老生、须生称霸戏坛的时候,筱吉仙剧目中开打时靠旗不晃、台步不乱、身段潇洒,尤其是打出手、耍双鞭、过十指绝技得到了大家的欣赏、认可,不仅征服了观众,也受到了同行的赞扬,使武旦这个行当增加了十足的分量,在众行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筱吉仙等人的加入,使“公记园”红遍太原、晋中等地,被奉为山西“第一班”。

1936?年,筱吉仙在太原承起了“吉庆”戏班,汇集了盖天红、十四红、三儿生、马来源、懿万春及青年演员张美琴等人,并再次收徒筱桂芳、筱桂芬、筱桂琴、筱桂梅、筱桂花、筱桂红、筱桂君、筱桂莲、筱桂珍、张桂娟等,连同筱桂桃、筱桂林已有数十人。这批筱姓“桂”字辈的弟子在筱吉仙的精心培养和艺术熏陶下,技艺提高很快,满科之后,大都随师演出,成为当时晋剧舞台上的“筱家班”。

1937年泸沟桥事变后不久,太原沦陷,日本人肆意烧杀掳掠,老百姓四处逃亡,戏是唱不下去了。筱吉仙在这期间一边授徒,一边阅读《三国演义》《岳飞全传》《杨家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并以这些古典小说以及元明戏曲为蓝本,自编自导,排演了《苦节图》《十粒金丹》《昭君和番》《五女兴唐》《济公传》《岳飞传》《金鞭记》《西游记》《封神榜》《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狸猫换太子》等十几出本戏和大型的连台戏。

1938年4月以后,筱吉仙在太原市南仓巷山西剧院,与丁果仙、郭凤英、程玉英、任玉珍、邱凤英等曾同台演出。他大胆编导排演的《岳飞传》,宣扬精忠报国思想,激发人民爱国热情,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和敬佩,在当时连演数月,客满不衰。

筱吉仙在把本戏和连台戏搬上晋剧舞台的同时,还把当时北京时兴的舞台灯光、机关布景引进太原。他不辞劳苦走北京,赴天津,请来布景名家胡玉昌、郝金瑞等人精心设计,并使之有了新的发展。表演的“空中飞人”、“空中斗剑”等,犹如电影中的特技。

在演《西游记》中的《水帘洞》、《盘丝洞》、《闹龙宫》、《三盗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连本戏时,因五彩灯光和机关布景的烘托,剧中人物犹如身处仙境一般。当时天津劝业场天华景“稽古社”科班,专门培养武行演员,那时的武打名手李炳华、刘五华、傅云山、董顺章、冯少成、赵月楼、田月楼、王建国等被筱吉仙邀来“鸣盛楼”参加晋剧助演,出神入化的演出令人叹绝。

  就这样,“鸣盛楼”一直咬紧牙关,在日本侵略者盘踞太原,满城腥风血雨、民不聊生的形势中坚持排演,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太原市人民晋剧团(原二院)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称道。

王易风、张焕、张宝魁、白紫池

1950年12月,山西省参加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成员(右起)王易风、张焕、张宝魁、白紫池)

筱吉仙不但自身表演技艺精湛,对培养晋剧后人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1953年,他在并州办起了戏剧训练班,收田桂兰、张友莲、武忠、郝富、张翠英、田翠兰、王玉珍、吕铁成、马兆录、张步昌、李有银、赵吉祥、张步兴、魏福喜、邱满元、许仁灿等30多人为学员,这是他第三次收徒传艺。

他吸取当年入北京“大吉利”科班的先进教学方法,一改过去晋剧科班里“棍棒出人才”的陋习,训练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生活上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既传艺,又育人。筱吉仙教学之后便很少登台,但由于当时训练班学员众多,又都是长身体的阶段,教学和生活经费时常短缺,于是他利用周末挂牌演出,由他出演的剧目必定可以抬高票价,这部分演出收入他全部拿来培养学员,这批学员在筱吉仙的悉心培养、严格教育下,一个个身怀绝技,艺高品正,成为晋剧舞台上各个行当的顶尖人物,桃李满园,声名远播。

1950年冬,筱吉仙作为山西省文艺界代表的—员,到北京参加全国戏剧工作会议,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1956年,他的戏剧训练班,与丁果仙1954?年成立的新新剧团的戏剧训练班合并,1957年国家将其正式命名为太原市戏剧学校。筱吉仙依旧为晋剧培养后人不停奉献。

在校期间,他亲授的学员有高翠英、李铁城、张嘉盛、薛林花、胡润宝等人。这批人当中涌现出不少晋剧名家。尤其是弟子高翠英,她的《凤台关》《穆柯寨》《双锁山》等剧目全部得其真传。在筱吉仙的精心培养下,高翠英凭借《凤台关》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也是晋剧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刀马旦演员。

高翠英

高翠英,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五届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筱派代表性传承人

筱吉仙一生不吸烟,不喝酒,生活俭朴,其政治觉悟和艺术实践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赞赏。他将一生心血换来的唯一财产——半副戏箱,无代价地捐赠训练班。1965年,晋剧表演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筱吉仙因病去世,他为晋剧作出的贡献将让人永远铭记。 PICS

节选自《映像》2017年第1期,欲知更多内容可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
  合作机构:三晋文化研究会
  协
  办:中国灵石龙吟书院
  主管主办:山西省委前进期刊总社
  映像
  映像山西
  感知厚重
  微信号:yingxiang-zhongguo
  订阅电话:0351--3046530 0351--3098752 0351--4041677 13753167557
  投稿邮箱:sxyx0351@126.com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