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至27日,应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艺创作中心、上海市戏剧杂志社和上海市文馨演出经纪有限公司邀请,山西省晋剧院携晋剧传统剧目《打金枝》和移植改编剧目《金子》赴沪,角逐第十八届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两剧在上海艺海剧院演出3场,赢得上海戏剧界和上海观众高度赞誉,中国剧协主席、上海剧协主席尚长荣,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等40余名资深演员、导演、编剧、评论家观看了演出。《打金枝》在上海交通大学礼堂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与该校师生互动,反响强烈。山西梆子赴沪闯码头,梆声震浦江。此次赴沪演出,不仅让省晋剧院看到古老戏曲跨入大都市的希望和曙光,也为山西龙头剧种晋剧的振兴带来一次发展的契机,一次深刻的转折,由此引发我省戏剧界诸多新的思考。

在沪演出期间,山西省文化厅在上海市文联大厦举行“山西优秀经典剧目艺术研讨会”,20多名戏剧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一致认为,山西带来的两剧,对上海戏剧舞台是一种冲击。山西省晋剧院是一个行当齐全、具有相当实力和巨大创新精神和勇气的艺术院团。《打金枝》是晋剧的传统保留剧目,但对于传统经典剧目他们不是简单照搬,而是与时俱进,精排精演,不断完善传统、激活传统,使得经典剧目迸发出崭新的光彩。由川剧成功移植改编的晋剧《金子》,给上海戏剧界以新的启发,值得借鉴和学习。赴沪演出一周后,山西省晋剧院正式接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邀请函。

山西省晋剧院缘何要走出去?

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省直重点院团,晋剧是我省的龙头剧种,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众多晋剧院团中人才最集中,实力最雄厚,代表我省晋剧艺术最高水平的剧团。该院自上世纪50年代建院以来,曾经创造过9进中南海的演出传奇。单说晋剧经典剧目《打金枝》建国以来,历经该院三代艺术家的传承打磨,成为观众百看不厌、剧团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山西省晋剧院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优秀艺术院团孕育和培养了几代植根晋剧艺术沃土,备受戏迷追捧的晋剧表演艺术家。但是,从上世纪末开始,戏曲舞台日趋低迷,戏曲成为小众文化,影响力大幅下降,除了节假日,很难在城市的中心剧场听到梆子声,地方戏、梆子几乎全部退到乡村,剧团大都在农村找市场,求生存。

山西省晋剧院同样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从去年开始,山西省晋剧院以人为本,以戏为本,剧院内部,划分为演出团、青年团和青年实验团3个演出团,3个分团市场定位明确,一团一策。他们还吸纳社会资金,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民营企业家联手合办股份制演出团。三团经营模式不同,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努力适应不同层次的观众。

与此同时,该院实行创作生产“三并举”的方针,一手挖掘传统剧目,一手移植精品剧目,一手创作新编剧目,先后推出新编剧目《晋文公》《生命的承诺》,传统剧目《打金枝》《富贵图》《凤台关》,移植剧目《金子》《华子良》等。这些剧目的优劣,不仅要到农村去演出,接受农民观众的点评,还要进入大都市,把晋剧带到山西以外的地方去演出,晋剧中青年演员需要到大都市的大舞台,接受高水准观众的认可,需要戏剧专家、评论家、学者交流,请人“挑刺”。

晋剧为啥要去上海闯“码头”?

人们都清楚,在中国,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广东都是有名的“戏码头”,想闯这些地方,那得掂掂自己的“戏码”。要想在全国叫得响,就得到这些“码头”搏一搏。特别是上海,这个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平均每天都有10余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佳作在这里上演。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杨波专程拜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时,龚学平回忆,解放前至建国之初,各路梆子中,只有豫剧和晋剧在上海最为活跃。当然,时隔半个多世纪,晋剧又去上海闯码头,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经过近半年的认真准备,省晋剧院不仅对表演精雕细刻,对两剧的灯光、舞美、道具、服装都做了全新的更换和完美的设计。

于是,沉寂多年的省晋剧院带着两“金”赴沪,《金子》是该院首次移植改编川剧,改编后增加了充分运用山西梆子高亢激昂的揭示人物内心的大段唱腔,融入山西民歌、大槐树、晋商大院等文化元素,使该剧成为该院近年难得的一出唱念俱佳的优秀剧目,自改编演出以来已演出百余场。传统经典晋剧《打金枝》在上海艺海剧院展演,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山西梆子不断充实,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赴沪演出收获几多?

尚长荣观看演出后,上台接见了演员,动情地说:“感谢山西艺术家们给上海戏剧舞台带来一缕清风,你们尊崇传统,不拘泥于传统,以创造性地精神排传统戏,让经典剧目紧扣时代精神,用戏曲的语言讲述和谐理念,令观众耳目一新。”川剧《金子》曾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该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郦子佰观看晋剧《金子》后,高度评价“金子”的主演陈红,演技和唱腔大胆突破,用表演推动了剧情,回归戏剧艺术本体。上海文广集团艺术总监马博敏观看演出后,恳切邀请省晋剧院参加明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员们参加了“山西优秀传统剧目艺术研讨会”,听着一声声真诚的鼓励,一句句精彩的点评,激动了、戏路开阔了。

赴沪前,最担心因语言的地域差异,上海观众听不懂,不喜欢。演出后意外地发现,上海观众还是被演出感染了,被山西梆子的晋韵和醋味所陶醉。一位上海观众说,原来想来看一下就走,可一坐下就被山西梆子那优美的音乐和高亢的唱腔所吸引。一对中年夫妇散场后,在剧院大厅找到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建军,看完《打金枝》,放弃了第二天晚上的舞剧,继续看晋剧,请张厅长帮他们解决门票。沪上观众的热情更增强了晋剧走出去的信心,表明演出市场需要培育,观众需要培养,晋剧完全有条件走出去。

这次赴沪演出获得成功,不仅锻炼了队伍,考验了演员,增强了晋剧中青年演员对晋剧事业的信心。随团赴沪的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3位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也大为感慨。她们说,两剧所有的演员都是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压力很大。第一场演出,演员们绷的很紧,但几场下来,专家和观众反映越演越精彩,越演越出彩。名角儿、大角儿没有一个不是大舞台上磨练出来的。

晋剧在我省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其观众群还延伸至河北、陕西和内蒙古等我省周边省份。近年来,省晋剧院送戏下乡,长年累月在山庄窝铺演出,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但省晋剧院作为晋剧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却也失去艺术提高、创作的机会,失去走出娘子关宣传山西的优势。

“晋剧需交流、碰撞和融合,利用此次赴沪演出带来的巨大影响,明年我们还要把晋剧带到长三角、珠三角,争取走出国门。同时,晋剧的发展需要新晋商的关注和支持。”负责这次赴沪演出市场运作的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建军的收获。哪里有晋商,哪里就有晋剧。明清时期,晋商走到哪里,就把家乡戏带到哪里,把戏台修到哪里。此次晋剧在沪演出受到在上海发展的新晋商的热情支持,近20家在上海发展的新晋商送来锦旗和花篮。

晋剧赴沪演出,促进了南北戏曲交流,掀开晋沪文化交流的新篇章。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与婉转缠绵的越剧在中华戏曲舞台上各领风骚,省晋剧院与上海越剧院结为“友好院团”,增进不同风格剧种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促进中国戏曲大繁荣和大发展。(李晓芳)

(摘自 《山西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