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兴起与光绪十年后,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山西梆子正式定名为晋剧,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晋剧成为首先被冲击的目标之一,使晋剧第三次走向低谷。 坎坎坷坷一路走来晋剧界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演员,生产了许多优秀的剧目。但是在娱乐产业异常红火的今天,山西晋剧这个传统的戏曲在这些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前一段时间回太原办点事,一进家门看到院子里停着五六辆自行车,屋里传出了唱戏声。走进屋里一看,我爸爸和一群票友们正唱的火热。文武场(戏曲乐队中弦管乐部分称为文场,打击乐部分称为武场)家伙还是比较唱齐全的,专职唱的人有四五个。看到我进去他们略显惊讶,我们相互打了个招呼他们马上就恢复了状态,唱的很投入。唱罢一曲之后他们开始针对唱段进行讨论。这时有人问我:“伟子,你喜欢这个吗?”我说:“还好。”另一个人说:“他肯定有这个艺术细胞,这是遗传......。”说罢他们又开了一个新段唱上了。我站在旁边思绪则飘到了艺术细胞遗传的问题上。其实,他们说遗传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爷爷是戏曲爱好者(在我们家他的戏曲设备是最全的);我二叔当年是专业剧团的,据说和孙红丽在一个剧团;我爸爸是戏曲爱好者。由于艺术细胞遗传的原因,我们家的人基本上都会哼唱两句。其实,我挺喜欢戏曲的,小时候也经常唱。但是现在听的有点儿少了,在当地现在听戏看戏唱戏的人大多都是一些老年人了。年轻人更喜欢酒吧、迪厅、流行、摇滚。这个在山西卫视的《走进大戏台》节目中就看的很清楚,摄像机往观众席上一晃,电视屏幕上就会出现一群中老年男女在那里高兴的叫喊,大家欢欣鼓舞。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则显得沉着冷静,很有评委的风范......。当我的思绪飘回来时他们已经唱了好几段了,天色也渐渐的暗了下来。我看到我妹妹打开门走了进来,她放学了,她的脸上表现出了无奈的表情,走到我的旁边说:“你在这里干什么?你还听戏嘛?走吧,玩电脑去。”听到这句话我的思绪又被拉到了另一边,其实不仅是她,我其它的表弟表妹堂弟堂妹们一听到戏都是这样的痛苦的表现。只要一打开戏他们第一反应就是皱起眉头表现的非常痛苦而且大声喊叫:“哎呀~!关了,关了。”

实际上像晋剧这样的传统文化都面临一个非常难的处境,现在的问题是传统的晋剧不被80后90后等年轻人所关注,当这群人渐渐的成为了消费主体的时候晋剧将会面临一个没有市场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像《一把酸枣》、《解放》等优秀的剧目搬上了舞台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但是仅靠几部作品是不可能为晋剧打来一个很大的市场的,晋剧需要改革,需要创新,需要关注市场。在娱乐类节目繁荣发展的今天,娱乐产业早已成为了一个买方市场。观众有很多选择。怎样能够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关注,晋剧需要对消费者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剧目到宣传到服务都需要改革和创新。当前很多关注去看戏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也不是为了受教育。而是单纯的为了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以赵本山领衔的二人转、以郭德纲领衔的相声、以周立波领衔的海派清口等等传统的剧目能够有很大市场的原因。因此晋剧剧目能否以晋剧传统为背景拍现代喜剧,拍现代儿童剧,以80后90后所发生过经历过的事为故事背景拍一部剧目,就像《李雷和韩梅梅》这样的话剧。在宣传上通过造势、通过综合运用现代媒体整合媒体资源形成风向,引起人们关注和讨论。在山西各大旅游景区开办剧院,装修和服务上以古代剧场的形式为标准,传播戏曲文化、剧场文化和山西传统文化。我想这样的方式能够和观众互动起来,要比通过戏曲枯燥的传播文化更让人容易接受。因此剧目创新、宣传渠道创新、演出渠道和方式创新、服务创新是晋剧打开市场的关键......。

这时我妹妹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哥~!想什么呢?走吧。”我看了看窗外,天马上就要黑了,我爸爸他们还正在投入的唱着。我突然好像意识到什么,所以我对妹妹说:“你先去吧,我再看会儿,一会儿我找你。”我妹妹冲我做了个鬼脸无奈的走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