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翰 (1875—1947)乳名来成,榆次孟高庄人,幼年丧父,随母迁居太谷。因爱戏入迷,继父甚恶之,他不堪忍受虐待,十一岁逃至太原太平班学艺,先学武生,后改须生。十四岁登台演出《斩黄袍》中高怀德,《走边》伍子胥,活灵活现,名扬并州。未几被“胡子”(土匪)劫持口外被迫加入张家口戏班,不久名震山城,观众赠艺名“棒槌红”。孰料演事繁重,却逢“倒仓”期,竟至失声。班主见其无用,一驱了之。无奈回到母处,帮助操持家务,在运气、练唱上苦下功夫。数九寒天,“面壁呵冰求音”持之以恒,终使嗓音复得重登舞台。他经多年磨练,自创一种声情饱满,亦唱亦说,喷口强劲,叙事明白,清正流畅的唱念风格,被观众誉为“说书红”。
文翰戏路极宽,须生、红净、穷生、袍带、蟒靠戏均能应工;甩发、幡子、马鞭、把子、椅子诸功样样娴熟。所演孔明戏《空城计》《五丈原》《收姜维》等妇孺皆知,《五雷阵》《表功》《观阵》等身段戏尤见功力。一生演戏百余出,《卖华山》《三疑记》《黄鹤楼》《女中孝》等均有许多特技。如《高平关》磋步带椅子,《五雷阵》的耍纸幡,《表功》的双鞭落地,《清风亭》的滑跌倒地,《详状》的转茶盘等都使同行折服、仿效。
中年以后,一边继续从艺;一边精读《三国演义》《水浒》《东周列国》等名著,整理改编剧目;一边致力培养后继人才。先后培养出刘桂英、程玉英、田秀英、田凤英、刘俊英、李素英、武巧英、郝翠英、方月英等高门“九英”及丁果仙、焦玉生(十六红)、乔玉仙、申天福(鼓师)、刘柱(琴师)等得意高足,驰誉剧坛。丁果仙、程玉英、更成为晋剧史上的风云人物。
文翰一生治艺严谨,名声遍及太原,、晋中、包头、张家口等地。并偕丁果仙、乔国瑞、“盖天红”等多次涉足京、津轰动京师,与马连良、袁世海、翁偶虹等京剧名家结成艺术知音,互换剧目,切磋艺术,为京剧和晋剧的艺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晚年,此公落足阳泉,与“荫营红”王红计等人组成“兴和班”又称“共和班”,献艺于“东四处”。1947年在石家庄演出,因战事被困,公因病而辞世。翌年“共和班”返回与许志林等人组办的“新华剧团”合并成立“人民戏院”乃为阳泉市晋剧院前身。
高公谓之晋剧在阳泉的先河人物,是阳泉市晋剧院主要奠基人之一!(林下笠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